谈正衡曾说:“人的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何况又赶上吃货盛行的年代,岁月、季节和日子,都会在舌上或暗自销魂,或神韵飞扬。”武汉给我的记忆都围绕着js33333线路登录,好像记忆就围成一个圈,所有的东西都圈在以黄家湖校区为中心的方圆几里。
管院的寝室楼坐落在北苑,因而北苑食堂也成为我们常去吃饭的地方。它位于男生寝室与北苑操场中间。正门面向步行街,出了寝室穿过步行街就可以直接从正门进去,两个侧门分别面向百花坛和操场,这些朝向的门起到了很好的分流效果,让有不同事物的学生都能很快的进入食堂,享受美食。百花坛的小径上路过的大多是从图书馆出来的学生,从图书馆出来,路过一段阴凉的石板小路,走过沁湖,踏过百花坛,低头学习了很久,出来看看身边的自然景色,可以放松放松心情,走进食堂,另一个侧门面向操场,在操场打球累了,闻着饭香,饿着肚子走进食堂,享受食物给予我们的满足感。
北苑食堂总共两层,一楼主要是早餐类的店铺,比如:包子、粥、豆浆、油条之类,二楼主要是供午餐、晚餐的,比如:米饭、面、米线等等。从台阶上去二楼,正对面是早餐铺子,不过下午也卖手抓饼之类的东西,铺子左边是一些快餐,最后面一家是西部拉面,右边也是一些餐盒饭,右手边拐弯就是五谷鱼粉、过桥米线等一些小吃,最后面是沁湖小炒,那里排队的人也是特别多,可以一直排到楼梯口。
一楼在我的整个印象里总是没有二楼明亮,一进门总让人觉得有些昏暗,门口附近几乎没有人坐着吃饭,好似离喧闹很远,再走近一些才能感到食堂的热闹。二楼相比一楼就好了很多,明亮的环境,整齐的桌椅让人觉得干净,心生欢喜,而且二楼在进楼梯的最左边开设了清真食堂,照顾了一小部分学生的需求。最右边是玻璃窗,视野很开阔,坐在窗前可以看到争奇斗艳的百花坛,沁湖的大部分景色以及远处的图书馆,尤其烟雨朦胧时候最为好看。
武汉总爱下雨,武汉的春雨带些迷蒙,潮湿的空气泛着冷意。在这种小雨微凉的天气里,一碗热乎乎的砂锅米线最能抚慰人心。它开在北苑二楼靠近体育场的角落里,我去的时候排队的人还不多,点完餐就是等待了,等餐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尽管出餐的速度并不是很慢,可是心理上仍然觉得时间过了好久,而且各种食物的香味也在引诱着我。那圆滚滚的粉在开水里翻滚、捞出,嫩绿的小油菜,一把豆芽,一些豆皮,所有的食材准备齐全,装进砂锅,快熟时,加辣椒、香油、麻油、醋,之后打包带走。一股独属砂锅米线的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此刻是冰与火的碰撞。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罗伯特·瓦尔泽在《夏天》中这样描述美食与生活。而武汉的夏天也满是绿豆汤的记忆,冰冰爽爽的绿豆汤给闷热的夏天一抹清凉,记忆还未吹散,手里的绿豆汤早已见底。
夏天很容易想起凉粉、凉皮、浆水鱼鱼,我却偏爱面食。山西手工面和西部拉面是常去的两家。同样是面食,山西手工面更加热烈,一碗油泼辣子面盖上土豆丝加个煎蛋,吃完只觉得爽快,西部拉面比较温和,拉面师傅把面扔进锅中煮熟,服务员捞出圆滚滚的面,舀一勺独家汤汁,撒上葱花、香菜,一碗素拉面就出锅了,每次吃素拉面我都会喝一大半汤汁,暖暖的,特别养胃,虽说面有些寡淡,给人印象不深,但偶尔想起来都必须去吃一碗,因为这滋味夹杂着家乡的味道。
还记得每到考四六级的前半个月,志愿者们都会在餐桌上贴四六级单词,桌面上的玻璃擦的干干净净,每一个单词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边吃饭边温习几个单词,不压抑却有效率。食堂的管理也是非常好的,有吃饭时间段巡视的志愿者,还有保安大叔格外叮嘱我们拿好手机,二楼刚上去就有一个失物招领处,旁边也放着一些杂志,可以供等餐的学生阅览。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学校食堂都是这样。食堂的电视在午饭或晚饭时间放的是新闻或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午人稀稀疏疏的时候放的是家庭伦理剧,晚上人流量小的时候放的是动画片,一些工作人员的孩子都会一起打打闹闹,看看动画片。
要问大学哪个环节最开心,那要数上完课去食堂的路上,不知道男生之间相处是怎样的状态,我们女生必问,今天中午吃啥?今天晚上吃啥?明天早餐吃啥?好像这已经常态化了,我们从不会觉得这些话题烦心,好像这就是每日必答题。
上完课,拉着小姐妹汇入人潮里,春天的时候看看樱花开了没,夏天看哪有阴凉的地方,秋天赏那一地的落叶,冬天拉紧衣服匆匆而过。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每一天也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同行人,不一样的步调,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心情,好像每一次汇入人潮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明明普普通通,却又无与伦比。
而且我发现学校这边很多学生都爱走着吃饭。上早课的路上,有人在吃烧卖,我猜一定是香菇鸡肉馅,那浓郁的鸡肉味真是叫人想不起来都难,有人在吃面妈妈,刚来武汉时我对于没有菜的面是拒绝的,总觉得难以下咽,但过了一个月后我爱上了热干面,这个裹着芝麻酱,撒上葱花的面,是如此的独特。我开始吃上瘾了,早餐和室友约着吃,晚饭也吃,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有人在吃包子,一楼新开的包子店生意很红火,有藕丁的,有包菜的,有猪肉粉条的,也有胡萝卜的,我最爱吃藕丁包,藕裹着独特的辣酱,脆脆的,辣辣的,是食味不济时最好的早餐,有人拿着面包、酸奶,有人端着豆浆拿着油条…匆忙的时光里,遇见一两个可以相视而笑的人,吃几口念念不忘的美食也是一大幸事。
虽然说北苑的食堂窗口很多,菜品也繁多,但是吃多了还是想换换口味。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寝室都是去吃一楼旁边新开的那家店,具体名字没太关注,但它家的盒饭是真的好吃。他们家的大米可以闻到米的清香,米粒咬到嘴里软软糯糯的,虽然配菜可选择的空间不大,四个菜品中选择两样,但是胜在好吃。我经常点牛丸香肠饭,糯糯的米饭上淋上鲜香的汤汁,加一根香肠、两个丸子,再点两个配菜,真是每次都会吃撑。
在室友的推荐下我又尝试了一家煲仔饭,它在食堂二楼。我们经常吃他们家咖喱鸡肉饭,土豆、鸡肉裹上咖喱的汤汁,咖喱的独特香味混合着鸡肉浓郁的香味,再加一勺辣酱,一勺特制鱼酱,把饭和菜充分拌匀,我觉得比韩国的石锅拌饭更让人心动。虽然在食堂走动的次数多,但我们更喜欢打包食物带回寝室,四个人提着饭,挽着胳膊走完长长的台阶,再瞧瞧商业街的铺子,选一两种喜欢的水果,慢慢悠悠的荡回去。日子闪着光,亮的发烫。
之后和朋友聊天得知一楼的酸辣粉既便宜又好吃。他们家吃饭的人偏多,往往下课赶过去已经人头攒动。在远处看着充斥着香气的汤,开水里翻滚的透明的粉,葱花、胡萝卜丁、辣椒油、醋,它们在师傅的手下成为一道美食,每次吃他们家的酸辣粉都很过瘾,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明明已经辣的嘴皮通红,可还是不想停下来,直到碗里只剩浅浅的一层汤汁才肯罢休。
在胃难受的日子,我也曾一再光顾二楼的浓汁烧,最爱他们家的腐竹豆腐饭。腐竹和豆腐泡在满满的汤汁里,加了玉米粒的米饭是他们家一大特色,先喝几口汤暖暖胃,再开始吃饭,把汤汁淋到米饭上或是把米饭泡到汤汁里都很好吃,我喜欢后者,汤汁融进米饭里,感觉米也多了一种滋味。
冬天的时候二楼卖起了烤红薯,一整个冬天飘香的红薯味都充斥着食堂二楼。红薯机一下一下的响动,排队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我也有好多次想去买,但看了看长长的队就放弃了,宁可换种食物也不愿排队,这可能也是我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吃货的一小点原因。
二楼还有一家专门卖早点的,其中酱香饼卖的最多,饼裹上独特的辣酱,饼里夹着葱花,咬一口真是有一种从此早起只为饼的冲动。还有万能小米粥,和哪种食物都能搭配起来食用,吃饼前喝一口热乎乎的小米粥瞬间感觉身体热了起来,胃也暖暖的,吃完饼再喝几口小米粥减减酱香饼的油腻,真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要说一碗家常的西红柿鸡蛋面能让人胃口大开,我想这是真的。手工面条从机器里压出来直接进入锅里,面熟后师傅捞到盛了一半汤汁的碗里,再炒西红柿鸡蛋,等面条盖上了满满的西红柿鸡蛋,西红柿鸡蛋面就算完成。红色的西红柿、金黄的鸡蛋,上面还飘着葱花、香菜,从视觉上就很诱人,更别说味觉上的冲击了。
口之余味,有同嗜焉。虽说生长在哪个地方,有些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食物的潜移默化一时半会还真是发现不了,没尝过的东西不能轻易的评论,没吃惯的东西不能夸下海口。就像刚到武汉吃不惯热干面一样,现在在家里待了半年多特别想念热干面、食堂的面妈妈,更想念那些互相陪伴很久的朋友。食物给人的记忆是久远的、念念不忘的,一起吃饭的朋友更是难得的,也是难忘的。
汪老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只愿做一个俗人,尝尽这人间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