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2022校长奖章】汪想:提升自我 敢拼才会赢

发布者:周行 梁诗乐 刘睿萱 编辑:陈孖川 发布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


记者 周行 通讯员 梁诗乐 摄影 刘睿萱

 

  汪想,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2022届校长奖章获得者。

  本科四年里,综合测评成绩一直位于专业前5%,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评“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汪想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累计获国家级奖项 12 项、省级奖项 3 项、校级奖项 4 项,已有多项专利,保研至大连理工大学。

  “定好目标,坚定向前,结果如何谁都不知,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可遇不可求的。”汪想在回首自己过往的四年时说。

增强本领 在历练中把握机会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是汪想对自己大学的要求,初入大学的他主动担任了生活委员兼安全委员,负责检查寝室以及组织开展防诈骗的班会的工作。汪想这一干就是四年,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完成,有问题他也是第一个反馈。“大家信任我,我要承担自己的职责。”汪想说。

  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汪想毫不犹豫加入了学院学生会的秘书部,后来还担任了秘书部的负责人。部门的工作比较多,作为秘书部的成员,他需要对学院下发的任务材料进行整理和策划,还要做好信息推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有时学院举办活动,他也需要主动与相关老师交流沟通,邀请他们担任活动嘉宾。

  如何开展好工作成了汪想思考的问题。“要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立刻改进。”文案策划写的不好,他就找部门老前辈们取经,找过去的模板学习改进;部门之间需要协调,他就联系负责人当面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活动需要请老师到场,他就主动前往沟通交流,做好人员安排。在锻炼中,他凭借过硬的工作本领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学生组织的历练,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自己较强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也有机会与学院优秀的科研老师留了联系方式,对我做科创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汪想说。

自学技术 把兴趣与坚持化作动力

  “大学的时光里,就要拼一把!”汪想第一次接触科创时,他大二在读。在学院科协的宣传下,他才解到数学建模竞赛,也对数学建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有了自学建模的想法。

  汪想从图书馆找来有关数学建模的书籍进行学习,还对着网络平台教程,所有能的课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在电脑上从零开始学习操作“MATLAB”、“SAS”、“Mathematica”等建模软件,遇到不懂的,他会请教身边的大佬。仅三个多月的反复练习,汪想和队友就尝试参加数字建模挑战赛。令他意外的是,第一次参赛便获得了国奖,他自信倍增,同时也开始了专属他的竞赛之路。

  首战告捷后,汪想不仅获得了为期两个月的理学院“数学建模”专业培训的机会,还通过培训拿到了国赛的“门票”,又在教师王文波的引荐下结识了数学建模专业指导教师龚谊承。汪想这才正式进行专业数学建模的学习。

  之后的建模比赛中,汪想和队友由于参加大赛经验不足,犯了一些非技术性失误,导致作品无法提交,只能与奖杯失之交臂。“当时为国赛我们积极准备了两个月,结果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但这次经历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比赛受挫,给汪想团队一次不小的打击。但是汪想与队友没有气馁,他们享受过程,学会接受和面对失败。

  从那时起,团队便汲取教训、认真钻研、不断积累,比赛作品时谨慎小心,也一定一遍又一遍地演算确认直到万无一失才松口气,最终获得了数学建模各类国家级奖励十余项。而且在龚谊承的举荐下,汪想也和研究生学长共同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国赛,最终取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弥补了国赛的遗憾。

  “‘数学建模’始于我的热爱,同时它也成为了我的机遇。定好目标,重视过程的积累,坚持向前,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汪想对自己的竞赛经历总结道。

  “态度刻苦,做事踏实,肯动脑筋。”是龚谊承对汪想评价。

高效学习 做好时间的管理人

  投身科技创新大赛,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研究上,课程学习又该如何保证?而汪想的成绩也一直在年级前列。“事先就听懂听会,一定比每天‘亡羊补牢’更有用。”汪想说。汪想表示,想要从繁重的学习中摆脱出来,一定要注重“课堂效率”,做到课上能听懂,课后“趁热打铁”做练习。所有科目汪想总是坐在教室的前三排,笔记心得写满课本,他还一直坚持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堂有思考、课后有总结”三步,所有的问题也都在当堂解决。

  汪想说:“所有事情在规定时间内就能完成,大学四年里除了偶尔比赛任务繁重加班加点以外,几乎没有熬过夜。”高效的学习效率和详细的时间安排让汪想也拥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去进行赛前准备。在“挑战杯”备赛期间,汪想跟着老师游向荣科研团队前往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的项目遇到了难题难以突破时,汪想和其他队员们一上完课就立刻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寻找解决方法。项目成品从设计到实测,全都需要他们抽空为此四处奔波。

  比赛跨越了六个月,汪想和队友们学业没有落下,每一次的任务也都圆满完成,他们的作品“混凝土预制梁智能喷淋养护系统”最终获得国家级奖项,填补了学院在该赛事上的空缺。

  “从汪想开始和我联系交流,到其他老师把他推荐给我,我感受到年轻人在创新道路上的敢试敢拼的朝气。”游向荣对汪想的印象很深,他表示,年轻人未来大有可为,还要继续努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践行钢铁品质,继续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这份荣誉不只是属于我,也属于所有教导我的老师以及与我同甘共苦的队友们!”汪想表示,要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奋力拼搏,迎风激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