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芬
每年毕业季,“最难就业季”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今年也不例外。然而,据2019年官方数据显示,每一个求职者面对2.68个岗位人数需求,就业岗位数远超过毕业生数。
显然,就业难问题的背后,主观因素的影响更胜客观因素,问题出在毕业生自身。嫌弃工作累、待遇低、城市小……不愿意“委屈”就业;用人单位要求成绩好、能力强、长得靓……自己又达不到条件,就不了业。
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现象。笔者认为,毕业生应端正态度,先就业,再立业。
不就业没有生存资本。你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暂时寻不到称心如意的,就做力所能及的。毕竟,生存才有资格发展。生存是就业的最现实理由。
要自立,拒绝做啃老族。有些父母年迈,尚为生活奔波,大学毕业后有何理由游手好闲,逃避就业。在就业中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用就业担起社会责任。不奉献自己,却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无异于窃取社会资源。作为社会一份子,就业是最基本意识和担当。
早就业早适应。毕业后的十年,是成长的黄金时段,而待业期有可能使人不进则退。从业是早晚之事,尽早就业,选择实干为明智之举。
诚然,大多数人都渴望一蹴而就,奔着立业去寻找工作。我们应清晰认识到,立业需要可贵的机会和扎实的能力,毕业即立业可遇不可求。
毕业生,既知立业难,何不先就业,眼光放远姿态放低,用就业为立业创造机会,夯实根基。
摆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许多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去到中小型企业、西部地区、服务型行业、二三线城市等,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工作无高低贵贱,流动就业的形势更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择业目标由社会精英转向普通一员,由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由光鲜岗位转向广阔天地。
发展能力,锤炼职业素养。毕业生应在就业中给自己充电,培养过硬的专业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与创新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给你的磨练,是读多少书都换不来的,在就业中提升自己。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职业道路的发展漫长且充满不定因素,毕业生应把握定数,通过就业积累经验,从量变到质变,向优质自我靠近,即使未来处于激变潮流,亦可立于不败之地。
寓言故事里摘玉米的小猴子,只盯着前面又大又饱满的玉米,“下一个肯定是最好的!”坚持错误的观念,最后只摘到一根不符心意的玉米。
犹豫不决的毕业生们,先就业、再立业,先做人、再做事,先生存、再发展,莫做那只永远在等待的猴子,瞻前顾后,不断错过,再追悔莫及。
有职则求,有业即就,与其等待,不如行动。将徘徊不定的待业期,变成脚踏实地的就业期,通过实践去探索职业道路的发展,在就业中追求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