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若楠
以教书为职责,以育人为本分。不论是寒冷刺骨的冬日,还是烈日当空的盛夏,早上七点钟的校园都有她的身影。她,就是文法与经济学院国贸教研室的刘丹老师。
虽然从教已是第二十五个年头,依然对课堂充满热情和敬畏,甚至有一点小小的紧张和兴奋,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开学前,她彻夜未眠。
被医院多次下过手术通知书,时刻面临高位截瘫危险的刘丹,仍坚持每天五点半起床、七点前到学校。
对于课堂,是热爱,是敬畏,是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担心自己因多年未接触外贸实操与时代脱轨,刘丹竭尽身边的资源,为同学们打造广阔的学习平台。一个周末、短短两天的时间,她可以往返一次广州,只为更新课堂内容。
“学生充当小老师”时,她会认真地把学生的备课看上几遍,把自己的课重新再备一遍。她的课堂,绝不容许出现一丝差错。
“教书育人是我的准则,认真与爱支撑着我走过风风雨雨。”她用心去关爱、感召每一个教过的学生,师生之间传递着无穷无尽的感动。
比起老师,更像是朋友
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是遇事不让的益友;与邻居之间互帮互助,是跨越年龄的忘年交;与学生之间打成一片,是良师,更是益友。
1994年,刘丹受父母的熏陶,来到学校做一名国贸专业的老师,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迅速与93级、年长于她的山东班学生们打成一片。“付出是相互的,我对他们好,他们就会记在心里。”在刘丹老师看来,学生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她愿意付出,同时她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毕业20年后,几十个山东班学生邀请刘丹老师去山东做客,原本几天的行程足足“耽搁”了十多天。见面后,刘丹老师首先做的不是诉衷肠、倾旧情,而是将二十多年前同学们的成绩单和毕业纪念册拿出来,签到、点名、报考试成绩,泛黄的册子承载着一代人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我只是做了一个巨蟹座女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收纳、整理。”刘丹轻描淡写道。
家境贫寒的学生,她想办法助其顺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她在深夜充当人生导师。二十五年如一日,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良性循环:你帮我,我信你。
直至今日,刘丹仍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看到衣着单薄的学生,她会主动上前嘘寒问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学生们总想着“问问刘老师”。深夜为同学答疑解惑更是刘丹的日常,“不管什么时候找到刘老师,她都在。”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
执教二十五年,刘丹老师始终坚信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除了教书,她最在意的就是育人。
她当过七年班主任,培养出无数社会各界的精英,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刘丹老师满是自豪:“与学生的交往就是彼此坦诚相待的过程,在信任的基础上,严厉的要求、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谈及对学生的管理,刘丹说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便是98级班上的班长。入校一个月后班主任和班助选举班委时,不约而同地认为他是班长的不二人选。“大学四年,我们班再没有换过班长。”直至今日,刘丹老师与班长重聚时他都十分感谢昔日刘丹对他的教诲,感谢刘丹对他的严格要求。
“我班上曾经有一个男孩子因为喜欢一个女生受挫而郁郁寡欢,甚至逃离学校打算退学,我想尽办法将其寻找回来并帮助他顺利毕业。”回忆起此人,刘丹老师都不记得自己曾在深夜安慰过他多少次。毕业后几年的一个晚上,刘丹老师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一个男孩子哭的撕心裂肺,让人心疼。”对于他的困惑,刘丹老师竭尽所能,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明确目标,“所幸他现在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一日为师,一辈子都是解不开的缘分。
课堂上刘丹偶有提及自己身体不适,下课后就会有学生为她搬来板凳,以致现在上课时刘丹都“自备”板凳。“爱是相互的,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看得见。”
强忍病痛,为同学们呈现最好的课堂效果
去年,刘丹一个学期之内住院三次,罹患脊髓型颈椎病等多种疾病,因为疼痛常常彻夜不眠。“从未想过离开课堂,我热爱这三尺讲台。”只要走进教室,刘丹永远是满面笑容,她带给学生的只有阳光与温暖。
刘丹上课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布置的作业从来都是自己先做一遍,她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自己每天五点多起床,六点半之前准时出家门,七点保证到校。尽管有时疼痛难忍,整夜不眠,但从教二十五年来,刘丹从未迟到过一次。
一本厚厚的《国际贸易实务》,刘丹反反复复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笔记。教案、课件、课堂练习全部联系实际、紧跟时代主题,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反复修改更是常事。
虽然同一门课已经教授多年,但刘丹依然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定期去往届学生的外贸公司搜集最新的外贸单证和资料,精心编撰、修改课件,力求与时代接轨、与实际业务接轨,将最前沿、最实用的专业知识带入课堂;她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每一节课都安排得生动有趣,虽然她的课堂从不点名,却永远座无虚席。刘丹还以身作则、敦促学生和她一起学英语,各种国际公约、国际贸易惯例、合同、信用证和单据都是直接引用英文原文讲授,“international”便是同学们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评价。
“我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敢懈怠,希望每一个我教过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