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沁湖文艺】《天问》之心 问天之道

发布者:李宇奇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

李宇奇

古楚之地,烟波浩渺,天高地广,不知前途。两千多年前,生不逢时的屈原满心忧患,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彷徨于川泽之畔,仰天长叹,书写出了震铄古今的千古奇文《天问》。屈原之问,问于混沌鸿蒙,游于宙极四方,追于历史洪流,归于忧楚之心。他一问天地之大道,二问世间之离奇,三问朝堂之兴衰,四问楚国之迷途,既是问天亦是自问。时至今日,每每读到,深感其突破桎梏之勇气,上下求索之坚毅。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屈原一连数问,直抵创世本源,虽限于古楚科技水平,对本源之问,只能问而无解,但其大胆求索之精神却历久弥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初步探寻那137亿年前的奇点。彼时,万物初开,从无到有,迸发、运动、汇聚,上下始形,恒星聚变,无极定轨,朝明背暗,大气九分,四季明而十二分,日月转而群星列。科技工作者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求寰宇之本,下探万物之行。屈原之问,吾等后辈已可以粗浅试答。当代之人,已拥有远超前人之力量,移山填海,催生万物,揽星逐日等前人梦想都已不在话下。遥想三峡天险,一坝起而平湖出,水龙腾空跃下,福泽万千民众;回看杂交水稻,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亩产千斤,苦尽甘来 ,成就不世之功;再望那曦和之辉,已渐入一隅之地。古有夸父逐日而未果,如今人造之日已可熠熠生辉。但纵是发展之势一日千里,再看《天问》却也不禁感叹,对于大千世界之认知仍不及沧海之一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之路,各行聪智睿达仍需永怀求索之心,宏图之志,继续砥砺前行。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屈原问史,起于上古传说,终于春秋战国。边叙边问,娓娓道来,心中有解,然问而不答。屈原不知,其后千载春秋,分分合合,好不热闹。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巍峨中华现。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预知后世发展,需先看前人故事。然纵观世界之史,特色千差万别,脉络各有不同。但有一理,可用之万般,其曰固步必自封,落后必受凌。昔贞观盛唐,开疆扩土,海内生平,富甲全球,万国来朝,国家之强盛可谓前无古人。而时至晚清,内忧外患,民生凋敝,大国小贼皆可踏门而入。幸有开明志士,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或奔走四方,或奋勇杀敌,或舍生取义,取马克思主义为压舱重器,推中国化求自力更生,立新中国以重振雄风。开国一代励精图治,打老虎,挺脊梁,抓生产,求开放,军事震慑四方,民生日新月异,科技蒸蒸日上。然当代世界,强于我者甚多,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尚在途中,仍需全数中华儿女居安思危,朝乾夕惕,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天问》末尾,屈原由问天到问地,心知无力回天,却不失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屈原之志高洁如莲,官至左徒,励志变法,奈何君弱国衰,政体昏聩,终难逃君离家弃,流放沅湘,其志深葬汨罗而犹未果。嗟叹,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反观当下中国,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广纳百川。风流才俊皆可大展拳脚,修身齐家,报效天下。其喜文者,可添光溢彩,引领潮尚,传道于世;擅法者,可出仕为民,指点江山,安定一方;精技者,可勇攀高峰,解前人之不能,强中华之脊梁。屈原之困,困于世道。吾辈之幸比之屈子,实乃霄壤之殊。若不把握先机,力争上游,则负先辈甚矣,负河山甚矣,负自身甚矣。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先有《天问》之心,而后有问天之道,若无问天之气魄,断无通天之坦途。屈原虽已身陨汨罗,但其志却仍可穿越千载岁月,发人深省。望苍茫之浩瀚兮,可力争乾坤不负大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