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沁湖文艺】一路向南

发布者:魏梦凡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


资环学院2017级 魏梦凡

 

老师/作者

    上了大学,时而觉得应该努力拼搏,时而觉得应该享受当下,于是,迎新晚会上自编自演小品,参演心理话剧获二等奖,刷完高数历年试卷(满分),数据库上机开考半小时到考场(忘记考试),考前在图书馆沉迷小说(结果几门专业课都70几),考后第一天清早冒大雪去图书馆看李鸿章传,前一晚想出去玩,次日大早坐上高铁......

    大二初六,回武汉做家教辅导数理。高一女生,因父母搬家多次转校,上课常走神,话少。无奈我和工资相处融洽,家长又相当尊敬老师,早餐几乎不重样,离开时家长都开车送,我也就格外用心。期末考试进步不小,家长主动涨工资。

    做题只需知道怎么做,但讲题还要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再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运动学公式众多,其实就是根据已知参数,结合减少未知量原则进行选择。之前这样做都是无意识,自己教才总结出来。所以学习除了输入,最好还有输出。除了听,最好能多讲多写。既能加深理解,也是系统性梳理,可以查漏补缺。

    大二暑假,某晚,父亲打来电话,得知我发表了一篇小说,特地来问,末了,说了句“好样的!”,彼时,我独自留宿异地做家教,站在22楼的阳台上,看着不远处霓虹交错的夜景......

    高中开始写小说,高考一度想填报汉语言文学,后来有人说如果你把爱好当职业,就失去了这个爱好。起初写小说更像和自己说话,行云流水般舒畅。而这次创作是为发表,得看重可读性。有时卡住了,就走路想,上课想,抓破脑袋想。写完后边改边投,好多次被拒到怀疑人生。好在投一次稿不麻烦,万一呢?坚持一年后终于投中,很感谢期间辅导员和朋友的鼓励。

    无论写作还是其他,要想做好就得自己找虐。如果做一件事没感到艰难,那就是在舒适区打转,很难获得提升。

 

7的晨,11的夜

    出来混迟早要还,做家教和写小说严重影响了学习。后来想通了,比起6h/d×2d完成作业,花1d痛快地玩,1d10h完成(时间余量往往与效率成反比)不更妙吗?但接着就陷入了追求时间利用效率的陷阱,总纠结做什么事最有用,能够短时间提升自己,反而静不下心来做事,每天都是看起来很努力。

    我就问一个很拼因而在我看来目标明确的学长,他说,他也没有清晰的方向,但知道当找到方向时,现在的努力都会帮助他更好地去实现。我慢慢才理解,学习其实分知识和能力两部分。知识如概念、算法,能力如思辨、表达。掌握的知识是硬实力,在学知识中锻炼的能力是软实力。学长其实在说知识可能用不上,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有价值。我的纠结其实是在舍本逐末。

    后来有老师说专业方向其实由对象和方法两部分构成,也是类似的道理。以采矿为例,对象是矿岩,方法有力学、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等,选方向无非是看哪种方法在期望职业用的最多,如是经济学就选矿山经济。总之,能力和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是共通的,跨领域远没我们想象的困难。

    疫情在家听了20多本社科类的书,如尤瓦尔·赫拉利、阿德勒、凯文·凯利、王东岳等。发现有不少观点相似,如:不是因为成功才幸福,而是因为幸福才成功/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这个体会回答了我在努力拼搏/享受当下间的纠结。但如果直接告诉我就是鸡汤,等于白说。

    我渐渐明白阅读的价值更多在于长篇的环环相扣的推论,而不是那短短几句的观点。在推论中,既丰富了思考途径,培养了专注力,而且引出的观点于你就不是鸡汤,而如亲身经历后的感悟。再者,避免了因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就不看而陷入思维偏见。如阿德勒“目的论”的观点颠覆常识,但“课题分离”的思考方式却很新颖有趣。

    大学最受益的应该是看了很多文学、历史、科幻、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杂七杂八的书,读书和经验其实就是渔与鱼的关系。如今很多人既焦虑又无聊,阅读也是一个静心的好方法。于我而言,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让人从当下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去经历一番他人的悲喜,如同重获新生。

 

向南,向南

    大三下,面临择校,本该跟随往届,却意外看到了南科大的夏令营。虽说是从工科到理学,但有了硬软实力的认识和一贯试一下的心态,也就上了。时间紧,又是疫情,截至前一天,焦头烂额的我还未准备好材料,当时看着窗外的灯火,差点放弃。

    从意外入营到面试仅3天,除了睡觉(0-6点)都在准备(吃饭时听英语),10天瘦了5斤。随后面试失利、收到老师回复、无缘优营、收到老师意向、再争取、夏令营失败......经历了6次起伏。招生老师说应该没机会了,还是复盘加准备。后来,意料之外的预推免、再报名、再面试,脸皮之厚成功地让老师记住了我,然后意料之中的通过。面试时,老师没看重专业背景,而是关注了数理能力,编程能力,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万没想到只当作兴趣的写作成了亮点。

    有时生活真是莫名其妙,许多当时不为什么的坚持,最后都推动着你走得更远。或许是“自我实现”的力量在起作用,手中拿着锤子,满世界都是钉子,所以无论乐观还是悲观,长远来看你都是对的。

    回想大学4年,文艺地说是如梦一场,说人话就是稀里糊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很佩服那些找准方向,从一而终的人。我直至今日都没能做到,所以没有等确定方向再迈步,而是边走边看,在尝试中不断改正,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今天。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心爱之物,一是得到了心爱之物。周国平则说这恰恰是人生的两大快乐。即将毕业的我们在这4年都得到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羡慕他人所得,也悔恨自己所失。而对于尚未经历这些得失的后来人,多了这一处留白,因而便有了无限的可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