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沁湖文艺】90后婚育那件事

发布者:李靓萱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22-07-01 浏览次数:

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有牺牲精神的父母,只要儿女需要,他们愿意舍去一切,甚至包括生命。可始料不及的是,随着孩子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忽然跟父母离心离德,每每父母催婚催育时,他们会咆哮、摔门、冷战,乃至搬离家庭独住。仁慈的父母望着一身戾气的熊孩子,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心灰意冷,只有叹息、垂泪和无尽的忧虑,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是90后,也到了该婚嫁年龄,面对父母的催婚催育,我有话要说。大数据统计,近年来,90后婚育推迟现象的确越来越严重,适龄人群结婚和生育的意愿越来越弱。90后生于物产丰富的和平年代,长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没有经历过政治动荡和大的经济危机。加之,受当时最严厉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习惯自我为中心,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不婚不育在90后似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4个因素。


首先是经济压力。购房难、工作压力大是90后对婚育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在寻找结婚伴侣过程中除了双方学历、性格、价值观等是参考标准外,更重要的是经济条件。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条件,是保障婚姻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对子女教育的普遍重视,“恋不起”“结不起”“养不起”已成为横亘在90面前的三座大山。


婚房”作为婚姻的一项基本保障,没有稳定的居所,会让人有一种漂泊在外的感觉。面对高房价,必须努力工作。如今社会发展快、工作压力大是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受疫情影响,现在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变得难上加难,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独立买房、还贷。对于已经拥有工作的90后,生活也并非那么舒畅,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996007”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生活常态,带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重压。来自工作的压力导致生活的压力,追根究底就是经济的压力,导致90后萌生了不婚不育的想法。


其次是当代新兴社会分工使男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原有的农业和工业社会使男性占主导地位,无论其经济收入还是受社会尊重程度,男性整体上优于女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壮大,如金融、学校、酒店餐饮、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从业者拥有更多耐心、细心和沟通能力,显然男性缺乏此类优势,因此第三产业几乎成为女性的产业,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经济和生活上都变得更加独立90后在步入社会之时正处我国第三产业快速扩张的重要时期。90后女性大多从事服务业,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生活,并在个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下,注重自我的情感认知、心理体验、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不愿成为传统的家庭妇女。当女性有了自己的收入,能交得起社保买得起车房,不再通过婚姻靠男性来养活自己时,也就意味着对男性的依赖越来越少了。


在中国的大城市,这类高学历高收入的优秀女性队伍愈来愈庞大,而与之匹配的男性增速远远不够。虽然中国整体上是男多女少,但在优秀的适婚人群中是男少女多,存在严重结构性失调,加之这些优秀女性虽然经济上独立了,但精神仍然依附于男性,即普遍希望男性比自己更加优秀,更愿意和自己仰视的男人结婚。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使她们既愿意凑合又找不到满意的另一半,于是在很多一线城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群体——学历高、收入高、颜值高的“三高剩女”,久而久之,她们自然而然产生不婚不育的想法。


第三,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很多负面婚育案例泛滥,因90后对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认知,所以对其婚育观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自媒体时代,信息及其繁杂,真伪难辨,且呈碎片化,90后的婚育观没有成熟,对婚育问题没有客观理解和认知时,面对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消息,无法进行有效鉴别和深度思考,容易产生对事物的知觉偏差和刻板印象。90后对于婚育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网络,一旦这些零散、非系统化、个人主观色彩浓厚的婚育知识、经验分享和碎片化的思维与90后生活中的负面经验或媒体的负面报道耦合在一起时,就会引发90后对报道中主人公事件的情感共鸣,形成对婚育的非理性思维,灾难化思维,产生“恐婚”情绪,出现不婚不育现象


第四,目前国家的婚育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育龄夫妇缺乏保障。比如用人单位普遍不欢迎育龄女性,有的私营企业明确规定:女性不能一入职就生育。关于男性休产假或陪护婴幼儿的相关制度也未确立,关于婴儿出生后至上幼儿园前这段时期的养育责任由谁承担?承担者又有哪些福利?事实上都是女性在承担。若女性的育儿劳动没有得到男性和社会的价值认同,必然会给女性精神和身体上带来巨大伤害。这是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女性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尤其是在进行价值补偿这一方面完全空白。孩子上小学阶段由谁来接送也是双职工家庭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请保姆在经济上难以负担,加上近几年物价攀升,子女养育成本升高,夫妻两人一年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到孩子的教育和吃穿用度上。因此,育儿成本高,也成了90后“不婚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万事皆有解。只要找准了症结,就能想办法解决。针对以上造成不孕不育的四种原因,我认为用以下四种方法可以破解。


关于买不起婚房问题,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首先在一二线城市对购买婚房的90后,规定首付后的银行贷款免利息。其次加快三四线城市发展,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制度,为已引进人才提供更优渥的待遇,相应的购房优惠和其他劳动权益保障,鼓励90后转向三四线城市发展。最后倡导社会各行各业良性竞争,避免行业间的严重内卷,减少某一行业或企业被应聘者扎堆竞争的就业压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不宣扬加班文化,企业工会积极为适婚青年谋福利


第二是关于“三高剩女”问题,这个必须转变她们的传统婚姻观。本来学历高、收入高、颜值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是稀缺品、俏销品,可是因为他们给自己设置的理想中的伴侣都是完美男性,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之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熬成了滞销品。究其原因,这类女性虽然经济上早已独立,但其精神还未独立,仍然坚持男强女弱的传统婚姻模式,寄希望于嫁给一个更优秀的男人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她们是精神上侏儒,仍然在寻找依靠,所以,她们对自己另一半的各个方面全都有要求,凡不能满足自己所有要求的男性,都难以让她们以身相许。因此,建议“三高剩女”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转变男强女弱的传统婚姻观,学习新时代婚姻观,承担起自己的婚育责任,真正做到精神独立。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配偶,自己内心构造的理想伴侣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要用发展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在被对方某些闪光点所吸引后,便可主动出击,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


第三是针对互联网负面婚育案例泛滥问题,政府要加强监管,发挥互联网优势提供正确的婚育观和正能量的婚育信息。对消极言论、不实言论应加强管控。加大对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婚育家庭文化宣传,让90后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家庭的美好,唤起青年人对爱情、婚姻、养育子女的向往。通过互联网组建合法合规的网络恋爱平台,建立和完善婚恋交友信息大数据平台育儿经验方法交流平台。开设恋爱、结婚、生育等相关知识普及栏目,为广大90后及适龄适婚群体提供正确、积极的婚育观引导。


还应意识到互联网使人的交际圈变得越来越狭窄。没有网络时,人们必须面对面的交流,而今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线上交流途径,网络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倾诉需求。当人常年沉浸于此,再回归现实生活后,往往不知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面对面交流。生活在虚拟世界的90后,极少进行线下社交,全靠网络交流代替,所有情感和欲望都能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又哪有时间去结识婚配对象、结婚生子呢?所以,国家也要管制无节制的网上娱乐,避免“娱乐至死”的悲剧发生。


最后是完善相应的生育配套政策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应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供普惠托育服务,为处于工薪阶层的双职工父母解决孩子看管问题。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托育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如采取幼托一体,社区单位自办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面的让百姓用得起、买得到的托育服务。


完善婚姻生育相关立法工作,适当延长女性的哺育假,并针对生育后在家待业的女性,国家给予一定比例一定期限的补偿。女性生育是在为人类和民族哺育后代,是一份艰巨而重要的伟大事业,应给予更多的社会价值认同和补偿。同时,延长男性的陪产假,设立带薪育儿假,可依据生育胎数做出弹性调整,引导男性承担更多的养育责任。


但愿以上不成熟的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90后不婚不育的难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