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相很奇特的橘红色雕塑,坐落在黄家湖校区知行路与知津路交汇处,走近了,才见底座上书写了三个大字——“铁水包”。这个雕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很想写写它。几次提笔,却不知从何写起。我一直揣摩这个“铁水包”有什么用途?捐赠方有何深意?学校将它放在这个繁忙的交叉路口又有什么良苦用心呢?
我一边苦苦思索,一边在浩如烟海的过往新闻报道里寻找答案。起兴易,成文难,无所依傍的拙笔,就这么写写停停。
冬日的一天,一位自荐担任培训班班长的学生来敲我办公室的门,她秀气文静,我禁不住跳出面谈的习惯顺序,首先用“基于怎样的考虑你选择自荐班长”对她发问。只见她尚未出声,已然眉开眼笑,喜悦和活力溢满脸庞。她讲起自己为校庆123年及校友名人墙揭幕活动上的一次讲解,指导老师评价“讲出了自信”。按她的话说,她是校史馆的一名“资深”讲解员,为这次活动打磨数月,一次小小挑战换来心口统一的进步和身心相宜的愉悦。她的故事伴着她的微笑,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是啊,有期待定有自信,有自信定有积累,有积累定有故事,有故事定有化润。
刹那之间,我体内涌动着一股力量,决定赶紧完成这篇短文,我确定是她激发了我。我终于明白了校园文化的意蕴,雕塑也好,喷泉也好,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是属于他们的啊!在我心里更明白,我是要祝福她和如她般清新坦诚认真努力的莘莘学子云程发轫、干霄凌云的啊!
对于我们武科大人,黄家湖校区春花夏荫,秋水冬枫,伊人美景无处不在,信步闲庭,抬眼即景,独“铁水包”雕塑屹立在不便久留交通要塞之处!要成全“只可远观不可近焉”的精神么?当然,对于老师们来说很多人无论如何还有无暇顾及“铁水包”雕塑的实际。工作日的每一天往返学校和住所,毕竟两地有不近的距离,且工作琐事众多;学生们呢,是否有“铁水包”雕塑在学校主干道上,通常周围车水马龙那不只有行注目礼的份儿的实际吗?
三月里天气晴好的日子,在学校食堂吃完中餐,偶尔会和一起进餐的同事朋友找校园僻静的校园小道走一走,聊一聊,算是放松一下疲惫身心!坚持走的多了,发现校园美景一处又一处,越发愿意走走看看了,也愿意在不断变化的风景中穿行,拍拍风景、闻闻花香、听听鸟语!
在这样的心境下,在不断变化行走的路线,你“看”到了“铁水包”雕塑。自西北-东南方向侧身而立,远看像一顶古代文官帽子,也像胡桃夹子国王的倒立的桶帽,帽檐是铁水包的水槽,两个耳轴分离两侧与耳朵几分相似。它在校园南北向主道的北边顶端折向东边的马路中间直角转盘处,一侧是校医院,另一侧是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车辆走过这里转折,行人在这里绕行。有精心修整的灌木,红一圈绿一圈的绕了个不足60公分高双色环,包裹着黑色方形基座,基座约1米高,错开车辆赶巧的步伐或无车时踱步七八步可以走进镶嵌“铁水包”雕塑的路中花坛,近距离欣赏“铁水包”雕塑。
我们饶有趣味的来回转了好几圈,沉思探究并“评头论足”了好久。
黑色基座上,铁水包是旧的物件,外壳镀了一层亮褐色金属漆膜在阳光下发着亮光。在朝向东南方向基座一侧刊刻了文字“千锤百炼 钢浇铁铸”。朝向西北方向基座上镌刻了有关于铁水包的用途及来源的说明,以及雕塑落成时间“2010年8月8日立”字样。是钢铁相关专业校友所赠么?抑或是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所赠?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校史馆,也通过那个“资深”讲解员女生获得资料。本铁水包自重12.8吨,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赠送。
和同事一起仔仔细细地琢磨了铁水包的样子、容量和捐赠经历,猜想它的过去,也许在它本来的地方有很多成就吧。想起铁矿石炼成铁水的氤氲和囫囵,想起铁水变铁条的火焰和炽热、铁水变板材的绚烂与强韧,也想起钢铁化为坚固耐用日常物件儿的神奇与新意。那时也想起很多年前关注的一则消息:那时某钢铁公司因为钢绳断裂,导致满装铁水的铁水包倾泻,几名工人被活活烫死尸骨无存的事故。前不久,也听说类似事故,只不过是因为别的原因,当事人留下个人物件说明自己的去向而消失。与同事交流了感受,非常惨痛惋惜的感受,我们都深信炼铁炼钢那是个极具危险的工作,铁水包是包含了积毁销骨的能力和危险,没有承受担当意识必不能担当此职业,马虎不得、没有技能也要远离等,之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技术意义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哲思都涌上心头。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专家,也网上查询了一下,还有那位女同学给的资料。铁水包,英文名:Hot metal ladle.铁水包(Hot metal ladle),也称敞开式铁水罐,是传统盛运铁水并将其兑入转炉的设备。随着高炉和转炉的大型化,部分铁水包的形状发展为球罐形或鱼雷罐形,简称鱼雷罐(Torpedo),其除用于盛运铁水外,还可对铁水实施保温、脱磷、脱硅预处理。因此铁水包在钢铁冶炼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在黄家湖校区摆这样一个铁水包呢?也许这与我们学校的兴办历史和专业主要特色有关:学校因钢铁而兴,为钢铁企业行业服务,重点培养钢铁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自1898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校至今百廿有余,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黄家湖校区于2005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当年入学新生成为第一批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基于百年历史老树开新花推陈出新。从校园功能分区来看,学校涉及钢铁冶金相关学院专业、包括资源环境学院、机械学院、化工学院等在青山校区,计算机、文法、外国语、医学、城市建设、管理等学院在黄家湖校区,同时所有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在黄家湖校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入驻黄家湖大学城的学校三五所而已,偌大的武科大是绝对的主角,而武科大从青山、洪山、徐东、红钢城多点办学到黄家湖校区集中办学,要和谐有序相继,怎不要靠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精神啊?
后来得知,那铁水包雕塑是设计者、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独运匠心。
因铁而生、因钢而兴的武科大,校园内彰显钢铁品质的标志性建筑随处可见。铁水包是其一, “精锤百炼,铜浇铁铸”八个烫金大字展示钢铁冶金的核心要义。其中铁水包也与学校的“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十六字相呼应。
文献记载,在历史进程中,“铁器”曾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钢铁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钢铁,不但强度高、硬度大、弹性强、韧性好,而且质地密实、性能一致、表里如一。尽管某单一性能指标不一定是材料中最好的,但其抗压、抗拉、抗剪切,及耐磨、耐震、耐疲劳的综合性能,在工程材料中堪称第一。“是钢就要成脊梁”讲的是钢铁不怕拉、不怕压、强度大、能抗弯,可以承受各种繁重的载荷,可以制成各种车辆、桥梁和建筑的大梁,可以担当各种重任,这就是钢铁“坚韧不拔、勇承重载”的品质。“励炼成钢、锤锻成材”讲的是从矿石到钢材要经过千锤百炼,使之消除杂质,去芜存精,锻实形体,性能一致,这又体现了钢铁“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品质。
铁水包放到黄家湖校区确实有它的独特意义。我们学校的特色是钢铁特色,一代代青年学子在校园里要秉持我们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核心要义、要思考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要有鲜明的载体。我们琢磨着,似乎要看透这铁水包。
我想起十多年前学校的一个部署,在全体辅导员中集中讲授一门《冶金概论》课,于我不甚明了用意、但那时的我想要更多的融入学校的主流文化的,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学习,后来在课堂看到了大家学习的热烈和积极,深以为不参加一定是一个遗憾,这个印象特别的深。现在我暗自揣测,那个部署应该是希望学工一线老师们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要有钢铁精神启迪的任务。“教育者先受教育”,不能一无所知的以虚对虚的说教,在工作中对自我也要有钢铁品质等诸多原因吧!想来《冶金概论》确实对钢铁专业知识增益定有帮助的。不过事过境迁,坦率的说,学的那些理论至今所剩不多了,但是,我已经深刻理解了学校因铁而兴、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当。
说起我们的学校,我曾在我的思政课堂与学生讲起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大学差异在哪里的问题。我曾经说起前几年在学校前辈们心里“小清华”自比往事,今天我们能这样自比吗?其实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门的管理,我们的教材、信息资源、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各高校已经拉平了梯度。那差异在哪里?我以为,差异是校园文化,是蕴含在我们校园主人们身上的个人精气神及彼此互动结成的关系上的差异。课后我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敏锐的感觉到大家被我的话激活了思路,但是仍然不确定可以在心里和清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情绪,即便是一时确信这些感受,能持续多久不够自信。
一个积极观念如果不能持续那有何意义呢!大家的心理随着社会常识增加而越来越清晰:学校优劣有很多指标,也包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人评价不是吗?如何能说服大家接受这个观念要解构各种显而易见的竞争劣势事实仍然自信自立自强,这是很多处于心理劣势的组织和个人的自我提升的关键!我在第二次课开课时首先就那个问题做了一个补充: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传承我们学校的历史特色文化,我们就是独特的自我,与清华学子可比但不必比。并引导大家用心了解我们学校的钢铁特色。
如此思路,我想到一个“铁水包”就是钢铁生产过程所给予的感性认识吧。我想起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工作特色活动,参观武钢博物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但是由于在黄家湖校区,这是一个全新的校区,如何把钢铁精神钢铁品质传承下去呢?
总有些事情不能忘、总有些人物不能忘、总有些思想不能忘。透过这个铁水包我感受到建国以来钢铁事业的发展 、钢铁人才的勤勉,钢铁教育的兴盛,钢铁精神的宝贵。
时代在变迁,唯有精神永恒,常人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然而我也深信处处留心皆学问,你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读过的书,接触的人,一定会都在你的内心深处,确定你就是你,一个独特的你,铁水包,也是独一无二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