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顺: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
见习记者 姚雄伟 通讯员 周嘉豪
邹永顺,js33333线路登录材料与冶金学院2018级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篇(中科院一区1篇,二区5篇,三区4篇),E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受理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
走进邹永顺工作的实验室,40平米实验室内放置着10多台高温反应炉,经过浇筑、压榨、切割的样品整齐的摆放在实验台上。实验室里不允许开电扇,不到夏天,就已经让人酷热难耐,而邹永顺就在这种环境中干了十来年。
“要学会坚持,学会抓紧时间”
在大二暑假,邹永顺加入科研团队,由于对实验设备不太了解,他每天都会第一个前往实验室,帮助学长学姐完成相关事务,积极求教。他表示,刚接到研究课题时压力特别大,加之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较为缺乏,那段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当时还没有阅读英文文献的经验,因此一篇英文论文从翻译到精读,需要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
邹永顺的研究方向主要与耐火材料有关,在实验中免不了要进行切割、压榨等操作。这类操作大多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使用的仪器重达几十斤,切割下来的材料十分锋利,特别是纤维制品,和针一样细的纤维经常将他的双手扎伤,疼痛难忍并且难以拔出。
在使用厚磨机的时候,擦伤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或是保证材料的切割精度,邹永顺不会佩戴防护手套,手上总是免不了各种伤口,大大小小合起来达到了几百次。但邹永顺却不以为然,“伤痕就像是一种印记,记录着我在科研路上的每一次进步。”
在博一博二期间,邹永顺经常需要用到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样品结构。在每周的工作日,电镜室总是座无虚席。邹永顺的实验材料很多,为了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仔细观察、独立思考,邹永顺选择预约0到6点的时间段,每个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通宵的工作。
外出聚餐时,邹永顺时刻注意着时间,长时间没有进实验室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他将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邹永顺表示,每次和女朋友出去逛街,必定会背着一台电脑,“老板经常会突然发任务过来,我就必须立马打开电脑进行处理。”
每周邹永顺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对于邹永顺来说,除了春节的一周能够短暂的休息外,一年四季包括寒暑假都会在实验室度过,“我一直十分佩服那些在行业里做到极致的人。术业有专攻,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邹永顺将科研比作种果子,充实、紧迫的科研生活让他时刻激励着自己,“科研需要你从探索到设计到总结再到探索,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要学会坚持,学会抓紧一切时间。”邹永顺说。
“不细心怎么在传统里搞创新”
耐火材料作为邹永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一个相比于芯片、纳米材料来说比较传统的领域,在进行耐火材料方面的实验时,邹永顺会非常注意细节,往往一点不同于常规的现象都会反复设计实验来观察。
在一次普通的抗渣实验中,他偶然观察到不同碱度渣在刚玉坩埚内壁留下了不同高度的波浪形侵蚀图案,这激发了邹永顺的兴趣,怀着好奇心的他将现象详细记录下来,并查阅大量文献试图对其进行解释。
然而,已有资料中没有此类现象的解释,为了能够搞清楚其中的反应,邹永顺在导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着手构建新模型,量化实验现象。通过架设观察设备,邹永顺将反应过程转变成可视化形式,对波浪形图案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其相应论文发表在陶瓷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类火山”型侵蚀的概念,获得了行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邹永顺因此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的研究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同时申请了研究此类现象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凭借优异表现他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此外,邹永顺根据耐火材料的实验要求,对实验室已有淬冷炉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为了保证高温环境的稳定,邹永顺四处寻找超高温电磁线圈,自己动手拆装设备,自主设计了氧化铝空心球隔热套管,利用隔热纤维棉对线圈进行涂覆,保证线圈在高温下正常工作。
经过2个月的奔波忙碌,邹永顺搭建了高温电磁抗渣炉,申请了相应的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相应成果发表在中科院一区SCI期刊Corrosion Science上,系统阐述了静磁场对微孔镁砂渣蚀行为的影响,创新地提出了静磁场耐火材料抗渣机理。
谈及这些经历,邹永顺只是笑了笑说道:“做实验一定要细心,不细心怎么在传统里搞创新,要从一点出发,深入思考,发现新东西。”
“搞科研和服务同学并不矛盾”
“本科期间我就有当任班干部的想法,但是当时没有竞选上,就想着读博的时候弥补这个遗憾。”邹永顺说道:“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学校花重金培养了我,我也应该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硕博连读期间,邹永顺担任了博士班的班长和学院的党务负责人,常常需要帮助博士生解决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下发通知、上交材料成为了邹永顺生活的一部分。
班上的博士生很多都出国留学或者已经参加工作,在学校的时间屈指可数。身为班长,学院下发的通知邹永顺都需要进行审核筛选后选取有用的信息,每次的开题报告、项目考核以及一些需要签字盖章的文件都需要邹永顺来进行上传。
工作也分淡旺季,每年的3、6、9、12这四个月是几个重要节点,奖学金评定、毕业材料搜集等方面需要的材料邹永顺都会一一私聊班上的博士,“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可以说是一人一情况。”
“我也会主动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和他们解释学校的某项评优标准、为他们咨询开题报告和流程中的问题。”邹永顺表示,
材料不够时会提醒他们补充材料,一般一个星期要跑两三趟办公室,多一点的话大概三四趟。
2018年,邹永顺同时担任了校专利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随着学院的博士生数量大幅上升,博士们提交的专利申请也越来越多,邹永顺凭借自身申请专利的经验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校专利审查委员会,并制定出相应规则供于参考。
规则一经推出,院里有关专利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流程变得有规律性。专利审查委员会也致力于帮助学院师生更快、更方便的申请专利,“虽然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实验上,但搞科研和为同学服务并不矛盾!”
“我最讨厌的就是做事不能及时完成的人,做不完时宁愿不做。”邹永顺将“做事及时完成,绝不拖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日常生活中,邹永顺会主动思考如何提高做事的效率。他坦言:“事情一定不能越堆越多,最后不仅会影响情绪,还会降低自己的积极性。”
谈及博士毕业后的打算,邹永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研读博士后。“做一件事有方向有目标才能做好。我希望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既然我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做好,努力成为行业顶尖的人。”邹永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