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静下心来磨砺科研能力
通讯员华婉怡 见习记者雷臻阳
陈洋,js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曾获得js官网第三届“沁研学子”学术提名奖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前后共发表20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发表了10篇SCI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2区SCI论文(中科院基础版大类分区), 1篇3区SCI论文。
“前辈们的帮助让我静下心来学习”
“我是跨专业考入js33333线路登录的,因此在关于材料领域的学习基本是从零开始的。在最初的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我的状态是很焦虑的。”陈洋回忆道,“之后有幸得到了老师、师兄师姐们的热心帮助和耐心指导,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
本科期间的专业是物理学,研究生阶段的方向却是材料科学工程,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焦虑之后,陈洋最终能静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专心科研,这与老师、师兄师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导师的引领让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陈洋获益良多,刚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时,导师要求陈洋每周对项目的进展做一次汇报,以此督促他专心于项目的研究。在导师的培养下,陈洋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如做完实验必记录、出数据必整理分析,而不是做完的实验只是存放在电脑里的数据,把数据变成文章。
对于刚刚跨入材料领域的陈洋,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也犹如雪中送碳。回忆起当时一切从零开始的迷茫与焦虑,陈洋感慨道:“在我们科研圈有句俗话‘跟着师兄有肉吃’,研一期间,我有幸跟着阚小清师兄帮打下手,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师兄耐心的答复、帮衬都让我非常感动。”
“学校提供的平台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
在研二就做完了一套数据,并于2018年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Molten-salt nitridation synthesis of cubic ZrN nanopowders at low temperature via magnesium thermal reduction”(IF=3.45),这给了陈洋很大的信心。“一个刚踏入学术圈的门外汉竟然只花了一年多就发表了文章,这让我有了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陈洋说道。
谈到仅一年就能发表文章的原因,陈洋表示:“读研之后才明白,研究生生活和大学生活完全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要搞科研,尤其是是我们这类学材料的,需动手,能耐苦,在这方面,学校提供的平台和环境给我的帮助是巨大的。”
在js官网的研究测试中心,陈洋学会了操作不同型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其它力学性能测试设备、高温烧结设备等,他介绍道:“很多学校的研究中心的仪器是不允许学生操作的,只能由老师操作、学生记录,我们学校的却研究测试中心允许学生自主操作仪器。”自主操作仪器极大地提升了陈洋的动手能力,为他后来取得众多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枯燥的科研中,陈洋逐渐被被材料不同微观形貌的吸引,齿梳状、海胆状、柱状,无一不吸引着他去探索。“刚开始做实验时确实会感到枯燥,”陈洋笑道,“但理解了科研的美,就不会觉得枯燥。”
正是因为他对科研逐渐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前后发表共10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2区SCI论文(中科院基础版大类分区), 1篇3区SCI论文;EI论文共4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EI论文;中文核心论文共4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中文核心论文;会议论文共2篇;发明专利共3项。
“自学是一种态度”
从最初“材料领域的门外汉”到后来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陈洋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和研究方法。“我一般会在得到数据以后就马上分析整理,而不是把数据保存起来,例如上午做实验得出了数据,下午我就会分析、整理出结果。”陈洋解释道。这种一边做实验一边写文章的习惯也让他收获颇丰:经过之前实验数据、学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2019年开始他的成果量迅猛爆发。
陈洋说道:“自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就认识到,不懂不重要,就怕自己不动手、怕吃苦,自学是一种态度。”课题组的氛围轻松愉悦,但陈洋最初的学习并不轻松。一方面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自己动手实验,但陈洋并没有气馁。“那时候师弟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态度端正,自学能力非常强。”同课题组的师兄评价道。
从物理学到材料科学工程,从“门外汉”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陈洋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着生活,并在默默地奋斗中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得益于是学校、课题组给我创造的良好条件,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学的默默支持,更是因为我踏踏实实的付出和永不言败的执着。”陈洋表示,今后会继续秉持初心,继续钻研学习,争取在未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