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荣荣 通讯员 齐一帆
李轶翀,js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生,2022年博士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研究生期间一直保持专业成绩第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并获得2项授权。他始终保持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努力创新,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自己的视角来做研究
在李轶翀发表的多篇论文中,他表示2020年发表于Ceramics International的《The restructuring-sintering mechanism of calcium alumino-titanat in tundish permanent lining castables》最令他印象深刻。“这是我首次尝试去抛开既有观点去尝试独立探索自己研究道路的文章,它是我课题研究之路开启的第一篇文章。”李轶翀说。
写一篇论文,首先得确定研究方向,李轶翀便不断查找数据资源来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想要探寻出一个前人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但这是很困难的,不断的知识获取让我了解到前人的优秀以及自己的渺小,我找不到一个好的研究点。”他回忆道。长期的探索却始终得不到结果,这令他十分苦恼。“当一件事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还得不到结果时,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听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害怕被批评,主动求问。”于是他便向导师赵惠忠阐述了他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经过了解,赵惠忠很快便找出了李轶翀的问题:在学习他人研究的同时困于了他人的研究,无法融合自己的思想。导师的指导让李轶翀茅塞顿开,“老师说得很对,在别人的思维里怎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呢?得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熟悉的事物。”
李轶翀便再次查询资料,推翻以前的固有观点,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熟悉的事物。在耐火材料的相关制作方面,他发现冶炼钛铁合金后剩下的废渣经过重整后仅仅只被用作传统耐火材料的廉价替代品,人们并没有基于废渣本身价值去思考它的用途,但他却认为,这个废渣可能会有别的没有被发现的用处。于是他每天便花费大量时间对这些剩下的废渣进行具体分析,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实验研究等等。
“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它只是‘废渣’,但我始终坚定我的选择,做研究就是要不惧失败,坚定不移,用自己的观点来看事物。”李轶翀谈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轶翀长时间的探索、不断付出的努力,他发现这些废渣可以提炼出目前具有高应用价值却缺乏低成本量产方法的六铝酸钙,如果这项研究能实现六铝酸钙低成本量产,这将是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这个发现大大鼓舞了李轶翀,他立刻将这个发现告知导师,得到了导师的肯定后,他便开始着手相关论文的发表,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他之后的多篇论文也是基于这个发现开展的。
分目标学习
李轶翀学习及研究的成功离不开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科生期间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研究生期间则是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很重要。”李轶翀分享道。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李轶翀便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朝着科研方向发展并提升自己。
在确定了这一个大目标后,他把这个大目标拆分成了几个小目标,同时并规划了每天的学习任务。“想要提升科研能力,肯定得多读书,了解他人的观点,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图书馆里有各种各样的馆藏资源,是我们最佳的学习资源。”李轶翀便经常在空余时间阅读这些资源。他的阅读领域十分宽广,并不仅仅局限于他本身的专业。
“首先研究就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过程,我研究耐火材料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我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同时社会也需要复合型人才,多了解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总是有益的。”
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定一段时间里他需要阅读的量,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将每个小目标量化,让它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他后期进行复盘,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并做出调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确定大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具体学习方式,让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
做生活的忠实崇拜者
“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不轻易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将休闲活动作为繁重学业之余的调剂,可以更快地调整不良状态。”在谈到对休闲活动的看法时,李轶翀如是说。
当项目研究遇到瓶颈时,李轶翀常常选择给自己放一天假,或是走出实验室去散步,看看校园的花花草草;或是搬出一张凳子,在惬意的阳光下放松自己;或是读一读心仪的书籍,暂时寻得一丝宁静。“学会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是李轶翀科研成就显著的同时健康愉快生活的关键,李轶翀表示这些“乐子”也使得他能站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从而使其得以在前人几乎探索殆尽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小李从本科开始就爱动脑子,善于思考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自如地应对各种挑战,善于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是一个很棒的小伙子。”这是采访李轶翀的导师赵惠忠时,赵惠忠对李轶翀作出的评价。在李轶翀自己看来,解决科研难题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鼓励。他也会带着导师的鼓励热爱生活,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将学习融入生活并利用学习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