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未入围更要有作为

发布者:叶显伟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17-11-15 浏览次数:

未入围更要有作为

 

叶 显 伟

 

    9月21日,“双一流”名单公布,一批综合实力或学科实力强的高校入围,但是也有一些颇具实力的高校落选。毋庸置疑,“双一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入围“双一流”,是对高校综合实力或学科实力的认可,是一种荣誉和责任。但是,从“双一流”的名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可以看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均需通过“建设”来实现,它指向的是将来时,重在建设,而并非对现在的“盖棺定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每所高校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挑战。而且,“双一流”建设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每五年作为一个建设周期,可上可下,有进有出。这意味着,“双一流”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确立一种新的高校竞争机制,实现开放、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鼓励高校在“大学有特色、学科有特色”的发展方向上争创“一流”。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每所高校特别是未入围“双一流”的高校,更应该把握机遇,练内功,补短板,强特色,在争创一流上有所作为,争取赢得未来。      

    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演变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js官网在“双一流”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学校的基础、定位和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双一流”的建设路径。      

    大力发展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学科有选择性的发展,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同时,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撑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今年年初,校长倪红卫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井’,并把自身传统特色优势发挥到极致,可能就是地方高校建设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突破口。”js官网正在努力通过打造“高峰”学科,培育“高原”学科,发展“支撑”学科,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服务更加有力的重点学科体系。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双一流”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就是为了激发高校的活力。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大踏步赶上世界一流的重要法宝和强大动力,高校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不合理束缚,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焕发改革创新发展的活力。学校在“十三五”动员会上统一思想,将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实现外部政策与内部体制相结合,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集聚力量推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队伍建设、治理架构、支撑环境等五大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关键突破,通过健全动力压力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调动人和组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服务于战略目标的组织架构,有效扩大基层组织自主权,切实增强“双一流”建设的内生力、驱动力。      

    “双一流”建设任重而道远,名单的公布向每所高校都吹响了新的号角,尤其是未入围的高校更要有所作为,要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树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的信念和精神,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巨大的艰辛和努力,迎接这一重大挑战,承担这一历史重任,鼓足干劲,勇于争先,奋力拼博,在争创“双一流”的路上砥砺前行,全面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争取在不远的将来由“跟随者”变为“引领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