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请多给科研人员“雪中送炭”

发布者:骆 一 奇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17-07-04 浏览次数:

 

请多给科研人员“雪中送炭”

 

骆 一 奇

 

今年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赵忠贤现年75岁,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跃升至国际前沿;86岁的屠呦呦,发现并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40年来挽救数百万人生命。二位功勋卓著,获得重奖,实至名归。
      

 功成名就后,奖项、荣誉给科研成果“锦上添花”固然鼓舞科学家们,而在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中,大量的科研人员面临无数的困难,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科研经费缺乏,是科技工作者头顶上悬着的剑。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总投入快速增长,但科研经费向少数人集中,普通科研人员获得的经费支持仍然不足。一位四川大学的教授曾致信《科学》:“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四川大学约30%的正教授和70%的副教授,得不到可由他们支配的经费来支撑一个研究项目。”
      

 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政府和各单位可否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将改善普通科研人员的科研基本条件作为内容之一,给科研人员 “雪中送炭”,给予基本的科研经费扶持。
      

 科研成果转化难,是科技工作者的心头之痛。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一方面,部分科技成果自身与市场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商业化前景,一些项目尽管有商业化前景,但大学、研究所缺乏动力去推行。此外,专利信息不对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专利,专利持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商家,导致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如何搭建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政府应有政策引导和扶持,重视推广转化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挂钩,改善发明成果随课题项目结束而“休眠”的现象,激活“僵尸专利”。美国《联邦技术移转法》等就有明确规定,将技术转移作为联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一项职责,并纳入绩效考核。其次,建立跨区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我国目前存在的“闲置专利”“公职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更好地转化。
      

 科研环境存在较多束缚,无形“捆绑”着科技工作者。
      

 过多外部行政力量的干预,与科学自主性形成矛盾冲突,在经费管控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申请科研项目要“未卜先知”,提前几年列出各项开支。还有,科研人员1/3时间用于填表格、报销费用……
      

 笔者不禁忧虑,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科研人才的浪费吗?如果把花在繁琐程序上的时间用于科研,或许能做出更多重大成果。减少科研环境的“条条框框”,是科研人员需要的“雪中送炭”。
      

 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来激活。”
      

 在笔者看来,给科研人员“松绑”,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及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各级科研工作自主管理力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改革制度,搭建平台,增添关怀……多给科研人员“雪中送炭”,必将迎来中国科技创新更美好的明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