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签到、刷脸进课堂、对号入座位……五花八门的点名招数,在大学课堂上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高校老师的点名方式花样百出,大学课堂已经进入点名神器时代。大学生们直呼:“人类已无法阻止老师点名了!”
严抓到课率肯定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仅仅让学生走进课堂还不够。笔者在大学课堂上看到,学生坐得满满的,可是不少学生却在睡觉、玩手机、发呆。有老师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
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到课率只是治标不治本,还要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如何提高抬头率呢?
课堂内容需要鲜活性和时代性。教育部长陈宝生在针对记者提问为什么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时曾回答:“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 “包装”不那么时尚。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似乎确实没有调整的余地,且存在教材建设落后、内容空泛的客观问题,但老师不能因为完成教学计划而“以本为本”,成为了书本的传声筒,而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运用自身的学养,丰富课堂内容。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实现教学知识的与时俱进,让课堂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课堂形式需要灵活性和多样性。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模式应该打破,老师不能“一言堂”,师生的身份可以在课堂实现互换,学生通过自主演讲、课堂辩论、讨论抢答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老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近年来,高校涌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拥抱互联网,开拓课堂新形式。手机除了是学生上课低头的罪魁祸首,也可以为课堂服务。现今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常态,不如转变思路让手机成为教学工具,老师需要熟练驾驭互联网技术,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
课堂文化需要吸引力和亲和力。二十一世纪,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那些“过时”“陈旧”的传统课堂文化理应摒弃。大学老师应该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师生定位的准确性,要求老师拥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老师不能以教书作为大学课堂的中心任务,而将育人抛到一边,从而形成一种对学生的理解、关怀与尊重的课堂文化。提高吸引力,要把教学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投入课堂;提高亲和力,老师和学生不能有距离感,师生平等,让大学课堂更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