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不是学历不够 而是能力不够

发布者:吴金伟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19-06-14 浏览次数:


吴金伟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人数达290万,创历史新高。自2015年起,研究生报考人数已持续五年上涨,报考人数的增幅远大于招生人数的增幅,考研整体难度逐年上升。
  在如此严峻的考研形势下,仍有不少学子纵身“研海”。“大家都考,所以我也考。”“想有一个更高的文凭,方便就业。”考研学子的这些观点引人深思。考研真的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吗?凭着就业而考研的功利态度读研,能修炼出真才实学吗?
  事实上,根据2018届校园招聘学历层次就业难道指数分析,硕士是最难就业学历,就业难度指数为3.21,平均3个人抢夺一个职位;其次是本科学历,就业难度指数为1.78;博士生就业难度指数为0.87。
  为了就业而考研,读完研还是就业难。所以,选择为就业而考研的,应当意识到考研不是就业的唯一理由,就业难“不是学历不够,而是能力不够”。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层次人才都有充分选择和展示的空间。无论就业或读研,都是很好的选择。而如何选择,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对科研有兴趣的,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考研、做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在尖端领域推动社会进步,无疑是适合的选择。反之,在大学期间多方面锻炼自己,培养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就业,也是理智的选择。
  因此,大学期间,比一纸文凭更应得到重视的是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应具备人文精神。既要有对自我、对社会的高度关怀,又要珍视、关切前人留下的精神物质文化。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最基层的工作中品味人生,让奉献社会落到实处;热爱民族文化,深思国家发展史,认识到崛起的辛酸不易,勇承重载,继往开来。
  大学生应修炼科学素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了解探索世界的过程、具备运用理论的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指出,大学生要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期间应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主动学习前沿知识,将学识用到实践中。
  大学生应培养创新能力。两会聚焦创新指出,“抓创新是大道理,能创新是硬道理”,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培养敢拼敢闯的创新思维。青年如初生朝阳,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在实践中创新,将所学在生活中应用,锻炼动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积极参加互联网+、学科竞赛等,向优秀的人学习。
  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刚需。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当能独当一面,善于自省,争做社会表率。
  能力花开,才能结出成就之果。当今学习的方式很多元,考研、考公务员、就业,是几条不同的道路,每条不同的路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也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迷路,总能实现人生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