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爱生如子 使命所至

发布者:孔波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21-10-05 浏览次数:

--感悟谢和平院士《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党委宣传部部长 孔波

    谢和平院士关于《对大学教育的思考》的报告,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启迪颇深。报告秉大道、顺时势、应民心、接地气,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哲学的深度,还有历史的厚度,更有含情脉脉的温度。教育者先受教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谢院士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谈谈自己的感悟。

    大学,非大楼也,大师,大爱,大气也。大爱无疆,大爱无痕,大爱无悔。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我认为,立德树人就要以学生为本,就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孔子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孟子大力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墨子劝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这些仁爱思想几千年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2018年,我给学生做人文讲座时,讲了扣人心弦的四句话,没想到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四句话是: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我认为,不仅要把这“爱与情”“力量与精神”四句话体现在绘声绘色的演讲之中,更要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立德树人、以德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产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树立更高尚的价值观念。

    有些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没有激情,没有灵气,没有诗情画意,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有的仅仅是一点狭窄而机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需要教育者们深思。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唤醒人类良知,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含义。

    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与发展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与发展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广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态的情怀,追求高尚情操。德育要重视情感因素,无论是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从道德人格到伦理规范,从“两个深入”到“三个贴近”都应当融入情感。请记住: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感情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我们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的作用,强化、放大、动力的作用,激励、长效支撑的作用。这使得情感不仅成为生命需要最重要的标志,而且只有当情感本身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所以,要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要有人情味。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思泰洛齐曾说:“我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学生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的心牵挂着他们的心。我随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他们微笑而微笑,我随着他们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从某种角度讲,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师爱同母爱一样伟大,母爱给了学生以成长的生命,但师爱给了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一句话:“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一个好老师就是要爱国如命、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同样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一所大学,老师若能“爱生如子”,学生对母校定会“以心相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