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腔搭旧调 传统戏剧唱新篇
记者 赵泽颖 饶纯洁 见习记者 周琰
御花园内,众宫女拥簇着的慈禧正赏着京剧,一声中气十足的“太后”传到了戏台子前,“老臣有要事禀报。”穿上一身满清官服,身后垂着一条长辫子,演员彭尚文就扮上了李鸿章,左手微微提起外衣下摆,步履匆匆,登上了台。
经典与原创并存,高雅与通俗结合。每一出戏,深白色剧团台前幕后的成员都倾力奉献。传播优秀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深白色剧团始终在话剧、诗歌剧、音乐剧、戏曲、小品、相声、舞蹈、声乐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不断突破创新,传递着优秀的文化。
别样张之洞 科大人的话剧
“工艺学堂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流的学堂,办成扬我中华威武的学堂。” 10月16日晚,由js官网在校学生自导自演的大型历史话剧《张之洞》在黄家湖校区隆重上演。历史人物\传统话剧,在校园中得到最好的演绎。
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讲述了张之洞面对历史巨变,通过练新军、办工业、建学堂等方式振兴中华的故事,重现了张之洞在国家动荡时刻作出的种种抉择和为拯救国家的不懈努力。
“拿到剧本,感觉难度还是挺大的,很多演员都是初次接触话剧,台词又多文白夹杂,大家花了大量时间才适应。” 深白色剧团团长吕秋月说,“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深白人’排练过很多历史正剧。”
吕秋月介绍,他们今年五月份就开始准备演出。导演冯磊仔细揣摩剧中人物形象后,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从演员演技和外形等方面精挑细选确定了剧组人员。
出演话剧的学生来自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部分演员远在青山校区,每次排练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校车。饰演张之洞的石茂伶来自信息学院,从今年五月份就开始背一万多字的台词。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他在国庆排练之余特意抽空去了张之洞博物馆,深入了解张之洞的一生。
26名演员将两万多字的剧本倾情演绎,台下掌声不断。张之洞最后的独白更是折服了许多观众。“张之洞临终前一幕差点把我看哭了。”管理学院的龚倍杰看完后特意发了条“说说”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应热烈,话剧广受好评,这是对“深白人”最好的鼓励,但对热爱话剧的他们来说,《张之洞》只是他们众多作品中较为醒目的那一部,深白的路还很长,深白的戏还会更好。
文学与传统 坚守成就“戏魂”
舞台上,风声鹤唳说时局,风雨飘摇诉国难;良辰美景叙佳缘,感天动地鸣深冤。中国话剧历史底蕴深厚,正如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话剧是文学的艺术,话剧是中国的艺术。
传统是一块瑰宝,文学是一份情怀。《霸王别姬》《倾城之恋》《风声》……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每每被搬上舞台,对深白色剧团来说,这是他们致敬经典最好的门道。
深白色剧团前任演艺部副部长冯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话剧爱好者。2016年秋天的“百团大战”社团招新,在读大一的冯磊误打误撞加入了深白色剧团。时至今日,除了参演《风声》《色戒》,他同时导演了《张之洞》《死亡陷阱》等多部历史题材话剧。大大小小的舞台,台前幕后都有他的身影。
两年来,冯磊从一无所知的“小萌新”到如今坦然登台演出的“老戏骨”,离不开台下花心思揣摩,花时间排练,话剧已经走进了冯磊的灵魂。
冯磊很喜欢排练话剧,“话剧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每部话剧有冲突有高潮。”他说,在演的时候,人物的语言也非常值得琢磨,精准的语气配合多变的情绪,差一丁点也不成。越投入,对剧情的理解就越深,演的是别人的故事,经历的却是一份情怀。一场话剧结束暗场之时,冯磊心头总有千言万语。
“经典与原创并存,高雅与通俗结合”是深白一直以来坚守的原则,将话剧表演视为己任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传承文化。《张之洞》的剧本正是由深白色剧团编导部的3名成员和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专家们合作编写,有关武科大前身——工艺学堂建成这一部分内容更是由学生们独立完成的。
“我们一直觉得话剧是一种特别好的表现形式,它有情、有魂、有力量,好演员难求,好剧本亦难求。”深白色剧团副团长王利说。
频出新花样 好戏也怕巷子深
“现在看话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喜欢看电影。”看到大家对话剧的态度,吕秋月有些无奈。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话剧,观看话剧演出,“深白人”想了很多法子。
今年是深白色剧团成立的第十五周年,他们在选戏和排练上精心打磨,广告部部长张无双更是在门票上玩出了新花样。
她一改以往把传单当作门票的做法,把门票设计成一张张精美的卡片,“卡片小巧又精美,演出结束之后也能用来做书签,十五周年我们想给观众带来更深的印象。”
透明的材质,极简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一次小创新取得的效果却不小,以后我们也会想出更多的好点子去推广话剧。”吕秋月感慨道。
话剧热度持续上升,门票一票难求,甚至有学生表示要花钱购买,只为求得一张精致的门票去看一场精彩的话剧。有幸抢到门票的2017级学生方芳说:“看话剧看的不仅是戏,还有一份情怀,创意独特的门票配上文化气息浓郁的戏剧,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