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郑好 陈静一)“粗阔的剪布色块、浓烈艳丽的布色、参差多样的边线……阳新布贴明快粗放的风格很是让人喜欢。”7月15日,js官网化学与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阳新县文化馆,欣赏阳新布贴这一地方乡土艺术。
走进馆内,风格各异的布贴作品迅速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团队成员观察到,阳新布贴的图案内容一般都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观音坐莲、梅呈五福以及长命锁和福禄寿喜等文字与字符。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牡丹等中国风元素也均被呈现在阳新布贴上。
据阳新县文化馆副馆长、国家级演员刘翠霞介绍,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新布贴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其工艺和制品应用范围较广,它有近三十个品种,从童装到嫁衣,从日常穿戴到庙观器物,都不乏布贴制品。”她介绍道。
随后,她向团队成员介绍起了阳新布贴的来源:在物质匮乏的农耕年代,为美观起见,心灵手巧的妇女便用平时积攒的碎布做成花样来缝补衣物,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遂有了阳新布贴这种民间刺绣工艺。
特别的是,在如今的文化馆里,制作、传承阳新布贴的大多是聋哑人,这门手艺给他们提供了满足温饱的平台,他们也努力地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听了刘翠霞的介绍,团队成员也拿起了针线,向馆内的老师们开始学习制作布贴。准备好针、白棉线、剪刀、样纸、衬帮、糯米浆糊、五色绣线及花棉布后,大家轮流在木台面前绣起了“福”字。
团队成员们模仿着指导老师的动作,在黑色的底布上,将线紧贴边缘,随着布料图案变动线的位置。在制作过程中,指导老师会时不时地过来手把手纠正他们的动作。刘翠霞向大家解释:“具有层次感的制作和金色的外缘线是我们阳新布贴独一无二的特色。这种层次感只有手工制作才能体现出来,而不能依托于机器的流水线制作。”
“楚风遗韵,雉域奇葩。”阳新布贴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遇折回转”、绕边细密的针线做工反映出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看着“福”字一点点地呈现在大家眼前,队员陈静一表示,希望这样的传统文化能一直流传下去。
见团队成员对阳新布贴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刘翠霞回忆到,随着工业代替手工,布贴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传承文化意识的提高,一些文物保护者将阳新布贴申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今后可以多多学习,融合新时代的元素进行创新,让布贴成为生活的常见品。”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