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报名去西北就是要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直到现在我仍不后悔,年轻人就应当重视自己有过的理想。”回忆起暑假在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听老学长金永强分享的青春故事,js33333线路登录(以下简称“武科大”)大二学生帕如克·帕尔哈提感受到,在理想召唤下的澎湃青春,充满无限力量。
38年前,武汉钢铁学院(js33333线路登录前身)的金永强等5名大学生,毕业之际自愿奔赴新疆八一钢厂。他们一路骑自行车,跨黄河、越秦岭、翻过陡峭的祁连山和乌鞘岭,经受大雨、风沙、高温等种种考验,历时44天,跋涉8000多里,到钢厂报到,献身大西北的钢铁事业。
在武科大材料学部学习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帕如克·帕尔哈提原本计划毕业后到沿海一线城市发展,听完一代代校友从内地跋山涉水奔赴新疆的故事后,改变了目标,“我也要回来,建设家乡!”
撞击心灵的成长,源于一次万里寻访实践。
今年暑假,该校材料学部组织60余名师生组成“钢魂铸梦”社会实践队行程万里,走访武钢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等8家国家重点钢铁企业,深入钢铁生产一线,开展红色寻访、科技服务、主题宣讲等实践活动,传承钢铁报国精神。
武科大办学百余年来,因钢而生、因钢而兴,为国家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去年5月底,学校整合跨学科、跨学院资源,成立材料学部,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在该校材料学部党委书记刘晓云看来,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学科文化作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学部着手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优势,把课堂搬进厂矿车间,组织社会实践团深入生产一线锤炼本领,寻访校友故事,传承钢铁情怀。
从7月初开始,这群大学生从武汉出发,每天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辗转大江南北。在中国矿冶之都参观“亚洲第一天坑”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武钢聆听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故事,见证一代代冶金人推动祖国钢铁工业由弱变强。年轻的冶金学子领会到,钢铁工业挺起民族脊梁,钢铁专业自信不是一句空话。
走在武钢热轧厂的参观通道上,60摄氏度的热浪扑面而来,脚下是近1300摄氏度的热轧生产线,蒸汽轰鸣,钢板火红。不到10分钟,大一学生陈玥的汗水就浸湿了衣服,她心生敬佩,“难以想象,在以前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工人师傅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炼钢,也在“炼人”。老学长们扎根钢铁生产一线数十年的成长经历,让这群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年轻人认识到,人生没有躺平的捷径,只有反复淬炼成长。
武科大1998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李杰,毕业后来到河南中钢洛耐洛新基地耐火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碳化硅产业生产线。刚进厂时,他和工人们一起光着膀子干活,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容,甚至连套像样的工作服都没有,就这样,他在生产线上牢牢地“扎”了6年。
如今已成长为中钢洛耐洛新基地党委书记、总经理的他,两年前一手负责的年产1万吨特种碳化硅新材料项目上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了耐火材料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在该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来之前,不少学生对钢厂的印象停留在传统落后的车间,但事实上,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向绿色低碳环保生产发展,钢铁企业也上线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平台,钢铁行业依靠科技创新,从粗放式到实现数字化。
在湖北大冶特钢460钢管数字化工厂,巨大的环型加热炉中,一支支灰色钢坯由微红、橘红、大红、红里透黄,再到黄里泛白的1000多摄氏度,最终喷薄出炉。一根钢管从钢坯到穿管成型、到达冷床,一键就可以搞定。
在武钢热轧厂,生产技术室副主任、武科大2009届毕业生李文峰向学弟学妹自豪地介绍:“现在公司搭建了云上热轧平台,我们在操作间,通过电脑就可以远程操控生产线。”
在广西柳钢,队员们见证了钢铁从炽热的熔炉中流出,经过轧机的重重压轧,逐渐变成坚硬的钢材。上千摄氏度的钢坯被送入轧机,经过延展、成型、冷却,最终变成坚硬的钢材。“每一次轧制都是对材料极限的挑战,也是对工艺精准度的考验。”实践队成员周煜宸说道。
实践队还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材料学部金属材料工程系教授吴润的带领下,在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科研团队4名师生基于汽车制造厂存在提高车轮用钢疲劳极限的研发需求,与涟钢达成高强度高疲劳车轮用钢研发的合作意向,签订了70万元科研合同。
“精金百炼 钢浇铁铸”,60多年来,武科大为国家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学部为祖国材料行业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人才。这次走访,实践队先后寻访了近20名在钢铁工业一线工作的学部校友,深挖钢铁故事,感悟钢铁品质,形成了累计4万余字的访谈实录。
刘晓云介绍,材料学部将持续深挖“钢铁品质”内涵,深化构建以“精淬计划”思政工作品牌、思政示范课程及典型案例库为主的多层次培养钢铁品质的思政工作体系,组织实践队员、邀请校友返校,开展系列“精淬课堂”大学生素质报告会,为学部3000名本硕学生宣讲钢铁精神,对学生开展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去年刚上大一时,王稼润因为填报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度认为跌进了“生环化材‘四大天坑’”。想转专业的他,经过暑假的走访历练,真正感受到钢铁工业始终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努力锤炼本领,接过钢铁报国的‘接力棒’!”
叶显伟 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4-09-15/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40915_3-04.html?issho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