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昌友在指导学生做设计
白墙青瓦的民居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摆满两侧,群山环抱中的数百亩月季花姹紫嫣红。“五一”期间,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东南角落的冷塅村游人如织,赏花观景、拍照玩耍,品农家菜、买土特产、住田园民舍……
一年前,冷塅村还是通城县贫困村里的“老大难”。如今,已“变身”成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明星村。而该村的规划设计师,就是js33333线路登录院的伍昌友副教授。
驻村扶贫的通城镇党委副书记石伟志,是冷塅村“变身”的推进者和见证者之一。他激动地说:“伍教授全面系统的规划、认真的指导,帮助我们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
因地制宜地把乡镇打造成生态乡镇、产业乡镇、宜居乡镇、旅游乡镇……伍昌友“情有独钟”!像这样“点石成金”般地改变乡镇面貌,伍昌友做了25年。
吃得苦,为了规划更科学
“对乡镇越了解,设计才可能更科学。”在乡镇摸爬滚打20多年,伍昌友越来越像村民。
原来的他皮肤白皙,曾被大家称作“白面书生”。后来,常年在田野上勘测地形,在太阳下暴晒,皮肤通红脱皮,容貌也越来越显得黝黑。现在,当你看到他,戴着一顶草帽,两个手臂挽着袖子,脸庞黑黝,和村民谈笑风生,很难找出“教授”的影子。
“这样的形象更好,和村民贴得近,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更合乎村民的愿望。”伍昌友毫不自怜,反以为荣。
凡是他做过规划设计的地方,只要当地的村民见到他,都特别亲热。“伍老师来啦”“伍教授好”,年长的过来拍他的背,年轻的过来搂他的肩,仿佛自家人。
他和村民亲如一家,那是因为长期下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吃苦而结下的情感。
做冷塅村的规划时,他带着团队师生住在一位村干部家,居住环境条件没有城里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蚊子尤其多,还有无数的小虫子,一波波地袭击,熏着蚊香都没用,同行的赵老师、曹老师等师生都没法睡觉。每天早上起来,人人都是一身包。村领导看着心疼,提议他们住到镇上去。伍昌友说:“每天来回跑,浪费时间。你们能住,我们就能住。”
夜晚的苦,是睡不着;而白天的苦,是走出泡。
冷塅村总面积有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有1万多亩。每天早上六点,伍昌友就带着团队师生,走在村里的山山水水、田埂小道上,勘测地形、丈量土地。“看看山上可以种什么,看看下面适合做什么。”伍昌友说,“每一寸土地,我都走过,而且不止一次。”
平均每天走20公里,不少师生脚上打了水泡,晚上挑破后,第二天接着走。每天晚上,还要统计数据,绘制图标,直至深夜。
一个月后,他们画出了冷塅村“一塆三园四谷”的美丽乡村致富画卷。一塆,指沉锣塆;三园,指油菜园、月季园、稻香园;四谷,指樱花谷、桃花谷、油茶谷、清泉谷。
画卷挂上墙,村民们围着指指点点。“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家园吗?”村民们不敢相信。看到伍昌友笑着对他们点头,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为了让“画卷”不走样地落地,本来交了规划就完事的伍昌友,一次又一次地驱车6个小时,前往冷塅村指导建设。
曾经的贫困村,渐渐变了样,美丽乡村有了雏形。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了,白墙灰檐的中心建筑大气古朴,便民服务大厅、医务室、文化活动室、儿童之家,功能齐全,应有尽有。同时,配套建设的1千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宽敞的停车场也建成了,它同时可以作为农作物晾晒场地,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处适宜的健身、休闲场所。
村子里环境也整治一新。临河的农户家过去有不少搭有鸡舍、猪舍,污水流入河道,脏乱不堪。根据规划全部拆除了,清澈的河水里倒映出民房,仿佛一幅水墨江南画卷。进村的路面拓宽了,刷黑了,200多盏明亮的路灯安上了,冷塅村变美了。
按照伍昌友的规划,沉锣湾月季庄园、山涧花溪健康游览区、环山油茶区、生态农业产业区一个个建起来了,为村里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仅“五一”3天,冷塅村迎来了3万多游客,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
村子里也热闹起来。在外打工十多年的村民吴成辉,今年在自家开起了农家乐,屋前屋后忙个不停,“现在在家里也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家人,再也不用出去了。”30出头的村民何超,搂着美丽的新娘在花海里拍婚纱照,眉眼中满是幸福。“终于娶上了媳妇,日子越来越好。”
站在山披上,望着日益繁华的村子,曾在乡镇长大的伍昌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乡,父母种田,孩童嬉闹,田野上绿油油,街道上饭菜香。粗略算一算,一年时间,他跑了冷塅村不下20次,行程达1万公里。
做乡村规划,很有意义
第一次做乡村规划的情景,虽然过去20多年了,但是,伍昌友至今难忘。
1992年,他跟随当时的院长参加三峡库区移民新区的规划,一起勘测地形,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倾听农户的要求。做笔记写坏了好几支笔,设计的图纸摞成了小山。
“做规划,要充分考虑交通、居住、经济、地理资源条件等等,不仅要做得周全,还要管长久。”成型的规划设计图交付后,他们顾不上休息,一有空就到现场上看“是否按照规划在建设”。
一直到村民全部搬迁入住,小镇越来越热闹后,才放下心来。“当建设完成一片新家园,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回忆当时场景,伍昌友眼里全是喜悦。这也促使他油然而生“乡镇情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十年前,他也做过城市规划、小区规划,虽然也好评如潮,但是那种喜悦和做乡镇规划不可同日而语。“乡村规划要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生产、居住、传统习俗、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每一次都很有挑战性。”伍昌友说,“当项目完成后,极大地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环境面貌,觉得特别有意义。”
本世纪初开始,他就心无旁骛于乡镇规划设计。
几年的积累后,慕名找他做规划的乡镇越来越多。通山县有70%的乡镇他做过规划。通山县大畈镇的板桥村、南林镇的石门村等等,成了他的“杰作”。
“越做越觉得责任在身。”伍昌友强调,农村是所有行业之本,比如,轻纺、食品、重工业的原材料来自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在农村。“如果不建设好乡镇,留不住人,一味向农村索取,青山绿水遭虐待,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会造成农村社会的大问题。”
上世纪,他做乡村规划主要解决交通、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问题;本世纪初,规划增加了环境整治、产业布局;十八大之后,响应国家要求,规划注重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
伍昌友做规划既着眼现在,更放眼未来。
每做一个规划,他都先要跑土地、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市政、电力、旅游等十几个职能部门,了解政策,征求意见。 “这条规划的环湖公路从村子塆场中间通过,需要拆迁许多村民住房,会对村子的整体环境破坏很大,建设成本明显高出许多,公路选址设计明显不合理。”在做魏高邑村的规划前,他拿到了上位的环湖公路规划图,仔细研究后科学地指出问题。
他一次次地跑到市里、镇上、村里,找相关部门说明公路改线的意义。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环湖公路经过村“改道”了。村长感动地说:“感谢伍教授保护了我们村子的整体居住环境。”
他总结出“三心”的乡村建设经验:领导从上到下要有“决心”,当地乡贤出资出力做产业要“齐心”,村民对待环境建设与服务要 “热心”。有了“三心”,乡镇振兴指日可待。
最近,他在研究“能否允许农村和城市‘双向流动’”,既有限制、有条件地允许城里人到农村买房居住。“有人气,才可能振兴。”为此,他积极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
作为科技工作者,既要做“阳春白雪”,做高大上的科研;也要做“下里巴人”,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作为乡村规划的设计师,伍昌友有个坚定的信念:“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力所能及的贡献,不愧对所生长的时代,不愧对自己的科技人生。”
http://news.e21.cn/txy_73/rwzf/201805/t20180515_892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