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黄涛 用创新思想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

发布者:黄涛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18-05-09 浏览次数:

黄涛  js33333线路登录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建设科技强国的外部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外部因素,“从全球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大势”指的是科技力量具有的威势、科技创新呈现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蓄势、发达国家创新的态势。

第一,科技力量具有的威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将科技比作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创新可以“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科技创新既是“硬实力”,又是“软实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能力的“远实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和全球格局。

第二,科技创新呈现的趋势。科技创新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蓄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每次工业革命都会出现“重新排队”的机会。“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第四,发达国家创新的态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部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还分析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内部因素,“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里的“迫”是指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窘迫、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急迫、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紧迫。

第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窘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大师和领军人才缺乏,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建设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重大领域仍然受制于人,一些重要产业依然大而不强,整体创新能力与创新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科学真理没有国界,但技术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籍。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

第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急迫。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支撑。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

第三,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紧迫。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必须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三跑并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依据和条件

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在成为世界新的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位势不断提高,对世界的科技贡献率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已具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部分科技领域领先。我国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时代。

第二,创新指数排名靠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我国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7位,是唯一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通过81项指标对世界127个国家和经济的创新表现进行排名,中国继2016年成为首个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5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后,2017年又创新高,名次攀升至第22位

第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676.7亿元,比2012年增长51.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2.11%,超过了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为2.05%)。从2000年到2015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41.5%下降到34.6%,日本由21.9%下降到9.9%,我国则从1.7%上升到15.6%,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建设科技强国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科技强国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树立创新自信,加强原始创新供给,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营造创新环境,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第一,树立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要尽快下决心,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第二,确立科研导向:“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学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

第三,加强原始创新供给:“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两条创新之路:一条是从无到有,原发性创新;另一条则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第四,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体系,让科学家把时间和精力凝聚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上来。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第五,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六,营造创新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必然意味着未知与不确定性。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要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七,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0509/hbrb3245551.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