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苏义脑院士: 晨雾飘渺听山泉

发布者:方 芳 饶纯洁 编辑:谢晓丽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次数:

专家 师者 诗人

苏义脑: 晨雾飘渺听山泉

记者方芳 饶纯洁

“每次填表,在个人履历栏,我都会郑重写上‘武汉钢铁学院,矿机1973级’,每写一次,都是对母校的一次深切怀念。”2018年10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返校为母校庆生,祝福母校120周年生日快乐。

他既是石油钻井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亦是儒雅谦逊、提携后辈的师者,还是文采斐然、填词作诗的“作家”。赤子之心,流露于诗情词意;母校深情,抒发于千言万语。

他是石油钻井领域 德高望重的专家

进步的起点在于追求,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届对超前的思想仍处保守状态之际,苏义脑制作的水平井钻井工具四处碰壁,“半年跑了7趟油田,工厂就是不让用。”

无奈之下的苏义脑返回科研室继续潜心研究,一定要研制出国产工具,钻出一口争气的水平井。三年后,苏义脑的项目终于如“蒙尘之珠”重现,三年如一日的钻研,亲自制定工具与控制方案等,最后“树平1井”胜利完钻,控制精度大大超过美国主导的“任平1井”的精度,轰动国内,惊艳世人。

“只要方向对,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理解就放弃它,而造成对国家的影响!”

用心坚持,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大学三年,苏义脑直言自己以“研究生”的方式不断加码度过,下乡时期自学高等数学,在工厂自学机械制图,创双十字法解基础化学配制溶液质量,花费一个礼拜写五十页笔记只为推导一个公式,毕业设计的全液压式挖掘机,1702学时共21门课……

渴求知识、主动地学习、不按部就班,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苏义脑的眼界也愈加开阔。

“研究就是用已知去求解未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苏义脑鼓励学子们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融会贯通,一题多解。

他是儒雅谦逊 提携后辈的师者

据老师湛从昌回忆,苏义脑是谦虚的、尊重师长的,纵然已在学术上成为“大家”,回归母校后的他依旧表达了想再听老师的一堂《液压传动》课的想法。

作为师者,在博士生陈新元、邓江洪眼中,老师苏义脑是严格的,每一个字都会仔细看,“一篇论文修改了近半年才通过。”

不仅仅是对学生,对自己亦是如此。苏义脑从来都不让学生做他现有的项目,反而将深思熟虑已久的课程交给他们。“一来现有的项目创新性已经不够了,探索突破,做新的才能在领域里成为第一人;二来也是避免了自己的惰性,时刻鞭策自己走在前沿。”

自1976年毕业,苏义脑就心系母校,常回母校讲学,与学生亲切交流,探寻知识的天地。“月是故乡明,情属母校深。”对苏义脑来说,母校早已是一个割舍不断的情结。

“湛老师,向您报到!”苏义脑紧紧握住老师的手,然后张开双臂,与老师深情拥抱。“真想再听您的教诲,重温当年的授业之情。”苏院士像游子归家,伏在老师肩头,言语间满是怀念。牵着老师的手,走进机械楼。“老师永远是老师,学生永远是学生。”“回母校了,听学校安排。”大师的谦恭之意让人肃然起敬。

说起母校,苏义脑有千言万语。“我对母校,就像孩子对母亲,像出国的游子对祖国,无论在何处,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就是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这种情结。”

他是文采斐然 填词作诗的“作家”

作为油气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在专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却鲜少有人知晓苏义脑亦是温文尔雅、擅长诗作的“作家”。恰如他的博士生邓江洪所言,他的记忆力惊人,诗作从未发表却一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每一首都能清晰地回忆起,依旧是豪情壮志不减。

“为求干将莫邪,江城苦砺三冬。飞度关山催战马,沙场看我刀锋。”“梧州震荡,风怒雷吼,激烈英雄无数。任重道远,四卷雄文,光华照征途。猛志永在,万难不屈,誓将伟厦高筑。别江城,烟销离愁,奋击战鼓。”“彩虹飞架天门开,两片白帆日边来。一横长岛当书案,万里江流入襟怀。”

10月27日,苏义脑于黄家湖校区崇实会堂向机械学院的18级学生开展以“和母校校友谈谈心”为主题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报告会,忆往昔求学岁月,他不禁将写于1975年、1976年的三篇诗作《永遇乐·江城赠友》《西江月·离汉有感》《武汉天兴洲》与在座师生共勉。

“那段岁月读书氛围不佳,即将离开学校才方知学校的美好,希冀所求‘莫邪’能展示锋芒。”苏义脑回忆求学岁月,他将豪情寄予诗词,将壮志藏于坚守,展大家风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