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特稿】理学院:不断充实内涵 建设“标杆性”学院

发布者:徐继男 尹屹立 编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06 浏览次数:

见习记者 徐继男 尹屹立

走进理学院,优秀教师的宣传板、学院党建活动掠影、历届毕业生的照片墙、考研学生的语录等映入眼帘。该院微尘部负责“温暖的雨伞”活动的同学坐在大厅,为来往的师生提供应急的雨伞……教学楼里的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扑面而来。

各种比赛只要有学院的老师参加,大家都去现场助威加油;年终汇演,院领导齐上阵用“三句半”展演学院工作;互相邀约包饺子、煮火锅,老师们在工作之余相聚一堂……被世人认为沉闷、严肃的理学院, 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充实学院发展内涵,积极创建学院特色,稳步推进学科发展,持续推进学院走向更好更优。

一鼓作气,建成博士点

“干任何工作需要抓手,就像我们搞学问,首先要有个问题,向着那个问题、那个目标前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理学院‘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取得的成绩也凝聚到这两个方面。”谈及理学院“十三五”的突出成绩,院长李德宜开门见山。

“十三五”期间,围绕着学科建设,理学院既夯实了以前既有学科的内涵,又建设了新的学科,有了新的突破。“我们把工程力学从二级学科建设成为了一级学科,原有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成五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去年年底,我们还申报成功了应用统计的专硕点……”谈及学科建设,李德宜如数家珍。

而常常被李德宜挂在嘴边的,则是他和学院都引以为傲的系统科学专业。原来,“十三五”期间,学院经过攻坚克难,系统科学专业由无到有,不仅有了一级学科的硕士点,也有了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全国高校一般都没有这个专业,只有少数高校可能有本科专业。”每当谈起系统科学,李德宜总是要和其他高校作比较。

系统科学博士点于 2018年成功获批,2019年开始招生,不同于以往的以大工学为背景的学科,作为理学类的博士点,不仅是理学院的第一个博士点,也实现了学校首个理学博士点零的突破。李德宜表示,js33333线路登录以科技见长,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工程,两者现在兼而有之,科技大学就名副其实了。

二十年磨一剑,成功申报博士点并非一日之功,而需久久为功。1999年,理学院正式成立,2000年成功申请了硕士点后,时任院长李寿贵就就召集学院精英力量一起谋划博士点的建设,大家认为学院具有数理力的综合优势,交叉学科系统科学堪当学科建设龙头。

只谋划,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结果为零。学院一直秉承“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一是凝聚共识,充分整合学院现有学科资源,全力支持系统学科发展;二是学院内部成立系统科学部,突出其重要性,关键解决了系统科学团队教师归属问题,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三是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对博士点申报工作进行指导,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追到底。在这过程中,以原院长李寿贵为代表的老教授们一直关心着理学院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在学院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具体来说,首先盘存家底,看看学院有哪些可以支撑博士点的建设和发展。系统科学是交叉性的学科,它既可以将理学院所有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能力都用上,也可以和学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学院对博士点的建设作了清晰的规划。

说干就干,按系统科学学科特点,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于2008年建设成功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又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系统演化与复杂性二级博士点,培养博士生。

建设实验室最缺的就是人才。为了引进人才,理学院围绕着系统科学的建设,设立了应用数学的高层次学者岗,引进了全国系统工程副理事长王先甲。在全国的系统科学拥有较高影响力、实际工作也很出色的王先甲,刚刚上任就指导理学院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建设。在他的帮助和学校学院的共同努力下,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建成。

自从建立了重点实验室,理学院每年都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邀请相关专家莅临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专家们在和理学院的交流中也看到了学科的成长变化。理学院不仅请专家来校交流,也主动走出去拜访专家。“我们虚心习,专家们热情指导,帮我们不断提高水平。”理学院科研团队始终秉持着谦逊的态度做学问、搞科研。

二十年坚持,理学院咬着一股劲,终于在2018年一鼓作气,系统科学博士点在学校7个博士点都积极申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申报成功的博士点。

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十三五”期间,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物理两个专业,成功申请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而成功的“偶然性”背后,则是学院多年努力铸造的必然性。

教学改革是理学院内涵建设的排头兵,也是学科能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点。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团队,在学校的支持和学院的不懈努力下,“十三五”伊始,李德宜成功获批学校第一个名师工作室。

作为湖北省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李德宜没有丝毫懈怠,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教学环境下,深谙碎片化网络教学的不可逆性,组织老师教学改革,录制线上SPOC,数十名老师参与。

为了保证授课内容准确无误,工作室要求每个人提前写出讲稿,大家再集中讨论、提意见,在确保知识点连贯的同时,又兼顾其他老师的讲解风格。

录制阶段,该团队精益求精,经常为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模拟录制好几遍。“一开始不熟练,录的次数比较多。后面慢慢熟练了,录制速度也就快了,录制效果也更好了。”张青回忆录制的场景,历历在目。

除了录制SPOC,老师们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质量,课程讨论每每要被挪到老师们的周末时间,网课录制也需“见缝插针”地安排。“李院长对待工作亲力亲为,凡事精益求精,早上来上班时,他的车已经停好;晚上下班了,他的车还停在那里。”谈及李德宜,张青满是钦佩。

从线下到线上,从长衫到短袖,历时数月,线上SPOC终于在优课联盟上线了。而团队却不止步于此,有时间就立马制作,有机会就立马申报,有平台就立马申请。

教学改革成效好了,学生们和老师们的积极性也高了。“十三五”期间,学院老师入选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2人,楚天学子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爆破专家1人,引进新教师19人……良性循环下,学院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理学院学生在国际级比赛成绩屡创新高,是学院发展和学院老师精心培养最好的见证,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也可谓实至名归。

重质量重研究,多项成就首屈一指

从理科的特点来说,理学和工科所取得的成绩和方向不一样。工科相对说来与生产实际直接相结合,亮点更多。理学相对于工科,却更注重学术研究。“十三五”期间,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是对理学院注重学术研究最好的注脚。

2018年,理学院应用物理系讲师蒋更平博士与博士期间的李丹教授团队共同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论文;2020年,蒋更平以通讯作者在 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作为首个以武科大为第一单位,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的老师,蒋更平对学术研究力求极致的态度,凸显了学院“不唯数量,重视质量”的文化内涵。

同年,应用物理系青年教师李汉林副教授与外校团队合作,在物理学顶尖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学术论文,李汉林副教授为第一作者,js33333线路登录为第一单位。这是js官网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在该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高水平论文为学校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支持了js官网三个专业进入前1%。据图书馆发布的科研情报表明,学校的高水平论文中,理学院对三个前1%的学科支持度位于第三位。除此之外,理学院对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视。博导吴开明当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这也是近年来在汉省属高校首位获此殊荣的本土教师。

“加强系统科学的学科建设,力争在下轮的学科水平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加大力度支持许超老师的人造金刚石项目,为袁洁老师的学术研究建设材料镀膜研究实验室,让其成为只有武科大特有的实验室……”李德宜事无巨细,将理学院“十四五”规划一一记在心里,“js官网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理学院要积极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让理学院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武科大的‘标杆性’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eol.cn/hubei/hubgd/202105/t20210507_2106301.shtml

《回眸“十三五” 奋进“十四五”系列报道

1.资环学院:把学院当家 把工作当事业

http://news.wust.edu.cn/2021/0316/c58a231878/page.htm

2.信息学院:打造人才高地 推进人才强院

/2021/0415/c39a235717/page.htm

3.材冶学院:敢拼敢冲 力争国际一流

/2021/0425/c39a236898/page.htm

4.外国语学院:深耕教学立院 力促科研强院

/2021/0427/c39a237151/page.htm

5.理学院:不断充实内涵 建设“标杆性”学院

/2021/0430/c39a237483/page.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