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课程思政】走进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淑琴副教授“环境生态工程”课堂

发布者:通讯员刘睿萱 记者田梦瑶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22-07-12 浏览次数:

通讯员刘睿萱 记者田梦瑶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淑琴副教授为js官网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呢?”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工程”课上,教师张淑琴首先提出了问题。

    “生态平衡放在第一位,经济平衡放在第二位。”“我认为要在生态不受破坏的大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还有用经济力量改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激烈地讨论着。

    随着议论的声音渐渐平息,张淑琴也放下手中的粉笔,一幅“田埂种桑-桑叶养蚕-池塘养鱼-塘泥肥桑”的循环图示意图赫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生态模式中,鱼、树、蚕和微生物优化配置在一起,互相促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既促进了生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张淑琴用“桑基鱼塘”的事例,回答了开始提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的关系。

    “桑基鱼塘系统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古代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张淑琴引经据典,讲述着桑基鱼塘在我国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给人民带来的福音,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张淑琴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常常融入家国情怀和科学观,并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紧跟国家战略”“辩证认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词条频繁出现在她的课堂之中。

    “对于青春期过后,思想开始渐渐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法制道德约束、民族自豪感等可能更为重要。”张淑琴谈到,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希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文化自信,让学生有底气学习。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远离精神空虚和思想枯竭,端正学习态度并塑造正确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环境工程的了解。”张淑琴说。

    环境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基础一章共22面,张淑琴却用了近全部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讲解,她说:环境工程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工程这门课程,最终主要是作为环境设计师进行环境生态工程设计,通过优化工程设计,最终用以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而工程设计的评判大多是基于对环境生态工程原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

    环境生态工程是环境工程学生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我国环境生态领城的突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公民自信,从而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一个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的过程,需要我们要搜集很多资料,了解其中的含义、作用与实际应用,这些都慢慢培养了我阅读文献资料,主动关注环境知识的意识。”环境工程专业的程文林讲道。

    张淑琴希望同学们以环境工程这门课程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展开探索自行开展课外视野开阔的资料分析与整理,进一步深入思考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在环境工程这个领域,我国科研经济虽然仍处于发展中,但是我觉得在全民族共同努力下不弱于他国。”

    “大学是即将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走学术路线,也可以选择就业,不管怎么样发展,做好当下非常重要,否则以后你会发现没有选择。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学习永远是一件最具有成长性价比的事情。”张淑琴希冀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