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级校友 石玉清
2005年9月开学季,在学校的统一规划和安排下,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的学生一同迁往黄家湖新校区。我是当时迁往黄家湖的第一届学生。如今虽已时隔十年,可当时大迁徙的场面、之后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点滴都历历在目。
浩浩荡荡大迁徙
因为学校之前就展出过新校区的规划图,看上去,新校区在各方面都比青山老校区要好。比如校园面积比老校区大好几倍,教学设施配置先进齐全,教室宽敞,餐厅多,运动场大,校内有湖泊,还有大型图书馆。学生宿舍从六人间改为四人间,宿舍楼里每一层都有独立的澡堂,24小时热水供应,随时刷卡随时能洗澡……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很吸引人。究竟哪个学院会搬迁,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私底下,我们很多同学都希望搬到新校区。
大三开学,接到四大学院迁到新校区的通知,我们的心里都有点小兴奋。搬迁当天一大清早,我们就开始打包行李,动作迅速、意气风发。收拾妥当后,我 们开始大包小包的往楼下搬运东西。
宿舍管理员阿姨站在门口跟我们道别,那一刹那,我的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青山校区,洪美宿舍,我的大一大二,再也看不到花红柳绿的青山校园,再也回不到热闹拥挤的洪美街头,再也听不到那家音像店播放的流行歌曲,再也喝不到那家奶茶店纯正的奶茶,再也吃不到烧烤街上那家好吃的豆皮了……刚入学时对老校区的旧楼老巷有所埋怨,如今要离开,却有着那么多的留恋和不舍。
在同班男生的帮助下,我们的行李都被搬到餐厅前的空地上,所有学生按照学院、专业、年级和班级的划分排成长队,等待学校事先安排好的搬家车和公交车。
一整个上午,四大学院的学生陆续出发,来一批车,先装一批行李,再来一批车,再上一波学生。等车间隙,大家有说有笑。有的同学都没顾上吃早饭,饿着肚子坐上了车。就这样,一个学院接着一个学院,车队络绎不绝,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虽然心里有很多不舍,但想到新校区会有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宽敞的学习、住宿环境,想到以后会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新天地,我们的心也跟着飞扬了起来。
开疆拓土第一届
在去新校区的路途中,欢笑声、嬉闹声渐渐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大家眼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从郁郁葱葱变成了黄沙漫天,从校门口井然有序的公交车变成了火车站旁横七竖八的小巴车,从繁华的闹市变成了荒凉的郊外,从亲切的洪美一条街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黄土地……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路越走越荒凉,我们越走越失落。终于到达了新校区,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这哪里是想象中的新校区?
狂风肆虐,尘土飞扬,黄沙狂舞,乱石堆积, 连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车子继续往前开,目瞪口呆的同学们缓过劲来,开始哭天喊地、破口大骂。不少地方在施工,到处都很乱。分不清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宿舍,因为放眼望去,都是一片黄土色。路面也不平坦,这儿一个土堆,那儿一个石头堆,坑坑洼洼,高高低低。一路走过,怨声载道。
车子开进校园,所有学生下车。班主任周翠彬老师给我们两个法学班做统一安排,她再三强调安全问题,因为黄家湖校区紧临国道,来来往往疾速行驶的大型卡车非常多,没有红绿灯,存在很大的交通隐患;校外一片荒芜,校内四处施工,所以不允许学生单独行动,尤其是晚上。周老师安排女生们带着随身的东西进宿舍打扫,男生们留下来搬运大件行李。
烈日炎炎,男同学们汗流浃背,上上下下搬了大半天,后来把工地的拖车都用上了,你扛一袋子,我拖三袋子,终于把所有行李安置到位。据我的同班同学王祖君回忆,那天是他这辈子最累的一天,没有之一。
夜幕降临,黄家湖渐渐的静了下来,大家都累了,顾不得洗涮,合衣而睡。可是第二天早上,寂静的校园像炸开了锅,这边有人说停电了,那边有人说没水了,叫骂声此起彼伏,说好的24小时热水呢?说好的便利条件呢?从一开始的期待,到后来的失望,再到欲哭无泪,几近绝望。有好几个同学都给父母打电话要求退学回家,现在想来,当时大家的心里是多么的崩溃啊。
有困难 找记者
入住新校区之后,学习和生活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有一天,校党委副书记杨杰一行人来新校区考察,我作为校报记者随行采访。走在满眼黄土的校园里,杨书记一边布置工作,一边跟路过的学生聊天。
“杨书记,我宿舍的床板有一块是坏掉的”
“我的凳子缺个螺丝”
“食堂的饭不好吃”
“小超市里的东西品种太少”
“动不动就没水没电了,很不方便”……
越来越多的学生围了上来,跟杨书记细说各种困难。
这时,我才上下打量了一番,杨书记的鞋子和裤腿已经从黑色变成了土黄色,他记录学生们反馈的问题时,手一碰纸,纸也沾上了一尘土。
杨书记给大家打气:“四大学院在很多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搬迁过来,师生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条件很艰苦。但是,同学们不要泄气,咱们作为开疆拓土的第一届,能够参加新校区的建设,看着它从黄土漫天变得绿草茵茵,这是一种人生历练,你们在跟新校区一起成长。等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时候你们再回黄家湖,看到它天翻地覆的变化,你们可以跟学弟学妹们说说它当时的样子,说说你们入住时的英雄事迹。”
杨书记的一番安慰把我们逗笑了,也让我们的内心变暖了,同学们纷纷散去。“小石,你安排校报记者跑跑腿,把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困难都记下来”杨书记说,“我把这些问题汇总解决”。
搬来黄家湖新校区,校报记者站人不多,董艳、胡芳、胡帆、黄频、尹一珉还有我,被笑称为“六朵金花”,男生有周子夏、徐巍、李维德、彭浩。所有人一齐出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每个宿舍,大家利用没课、中午和晚上放学的时间跑腿,把同学们反应的问题都罗列了出来。
杨书记每天都来,我们每天都交好几十条反馈,杨书记当场安排解决。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上专业课,戴中祥老师突然点我的名字:“石玉清,这个话筒的声音不能调节,粉笔也不够了,像这些问题,你们校报记者记下来反馈一下。”
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经常有学生找到记者站办公室,甚至找到我们所在的宿舍来反应问题,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学校交通安全,所有的所有。不知什么时候起,新校区悄然流传着“有困难找记者”的说法。
好几次室友们都受不了了,因为她们想休息,门却不停的被敲响。更夸张的是,每次记者站例会,大家都打哈欠的打哈欠,揉眼睛的揉眼睛。直到后来各大学院设点“有困难找党员”、“有困难找班长”,记者们因熬夜加班肿出来的熊猫眼才消下去。
科大情节 梦回黄家湖
2007年6月30日,我们毕业了。临近离别,心里有万般滋味,比当年离开青山老校区的时候,更加不舍,更加难过。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泪水,有我们的欢笑,有我们的友情,有我们的爱情,有我们的茫然无措,有我们的独立坚强,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故事。
我和舍友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从宿舍走到南园餐厅,走到计算机学院楼,外国语学院楼,文法学院楼,理学院楼,走到黄家湖边,走到操场上。这一路,我们沉默着,回忆着。黄家湖再也不是只有黄土的颜色,黄家湖的水变清了,黄家湖的路变平了,黄家湖的草绿了,黄家湖的树长出了叶子,黄家湖的花开了……所有的所有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却要离开了……
走出校园的时候,回头,望着那矗立的主楼,望着那笔挺的校门,我深呼吸,再呼吸,强忍住盘旋在眼眶里的泪水。这就是我的母校,我的青春,我的黄家湖。
今日一别,便是永远。再见,我的母校和恩师。再见,我的同学和团友。再见,我的黄家湖!感谢你,让我开疆拓土勇敢长大;感谢你,让我在这里绽放生命的美丽;感谢你,让我有勇气走向未来;感谢你,给我人生最美丽的记忆!
后记:从入住黄家湖至今,刚好十年,据很多同学回忆,在武汉的四年大学生活,包括青山老校区的两年,黄家湖新校区的两年,是大家最怀念的美好时光。毕业之后,很多同学都有了武科大情节,常常惦记科大的小吃,科大的自习室,科大的湖水,科大的一片黄土……而我,从武汉毕业之后,去过杭州,去过青岛,去过陕西,去过云南,来到太原。走过很多城市,却常常还梦回武汉,梦回黄家湖,依稀看见那些楼,那些水,那些树,那些人……
关于开展黄家湖十年照片征集活动的通知
/news/144178230047569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