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黄家湖十年〗 梦已成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1-10 浏览次数:

2004年4月17日,黄家湖校区平场开工,js33333线路登录历史上最宏大的建设工程就此展开。

2005年9月7日,近5000名老生搬到黄家湖校区,同舟共济,共同见证武科大历史性转变。

2005年9月10日,近5000名新生从全国各地聚首黄家湖畔,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今天的黄家湖校区与十年前相比,可谓翻天覆地,但当年的建设过程,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画面?黄家湖校区建设留下了多少人的汗水和足迹?

校报编辑部采访了当年在黄家湖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的三名同志。他们的讲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建设的热火朝天,感受到了当年建设的酸甜苦辣。

黄家湖校区规划图

沼泽地上建新家园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主教学楼雏形初现

楼群耸立校园,沁湖畔依然杂草丛生

黄家湖校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首批学生入驻

刘景华: 在一片杂草中建起一座校园

“正在建设的交通管理艺术学院教学实验楼以前是一片桔子林,美丽的沁湖其实是两个鱼塘连起来的,校园里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村民的庄稼地……”10月13日上午,在交通管理艺术学院教学实验楼建设项目部,刘景华回忆起12年前初来黄家湖的情景,内心感慨万千。

2003年10月,黄家湖校区开始建围墙,在基建处工作的刘景华被派到建设现场。一纸“调令”,让刘景华见证了黄家湖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也让刘景华对黄家湖校区有比别人更深的感情。

“第一次看到黄家湖校区时,感觉太荒凉了,整个规划区域像在丘陵地带,中间低两边高,地势最低的位置在现在主教学楼后面。”刘景华说,“由于地已经征了,桔林、鱼塘、坟地都没人管,到处杂草丛生。”

2004年8月,黄家湖校区建设一期开工建设,南区学生宿舍、南区学生食堂、主教学楼、计算机学院楼、文法学院楼,外国语学院楼、城建学院楼、艺术学院楼、理学院楼、医学院楼等几乎同时开工。“建设高峰期,整个工地有近3000名工人在紧张施工,每天都是热火朝天,指挥部工作人员也跟着‘连轴转’。”

工期紧、任务重是压力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压力来自当地的村民。

有一次,村民拉了几卡车石头堵住校门。指挥部急了,紧急联系当地区政府、街道办、派出所才得以平息。“黄家湖校区建设期间,光校门就被堵了五六次,门一堵,所有的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工程必须停工,一天损失就是几十万。”

建设高峰期,每天有上百车的混凝土运往工地,并且大多数是晚上。晚上通宵加班对于刘景华和工程组的其他同事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些混凝土我们每天要抽查,混凝土不合格,就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同时开工,出出进进运建筑材料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整个工地每天都是灰蒙蒙的,“路上的灰有上十公分厚,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但大家都克服过来了。”

主教学楼工地办公室在现在的主教室楼和理学院楼之间的马路上,2004年11月的一天,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工地办公室的屋顶给吹翻了,屋子里被砸得乱七八糟。幸好那时办公室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07年,黄家湖校区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刘景华才离开建设指挥部。“在指挥部的四年,我们最怕冬天和夏天,那个时候指挥部没有空调,冬天基本靠捂,夏天基本靠抗,好在年轻,身体好,能经受得住。”

李琼: 每一栋建筑就像自己的一个孩子

2003年初,黄家湖校区建设指挥部成立,李琼是第一批加入指挥部的成员。

“那时候,黄家湖校区很‘原生态’。”提起初到黄家湖校区的感觉,李琼并没有用“荒凉”来形容,“鱼塘里有野鸭、野鸡在飞,桔子林、庄稼也长得很好,空气也很好。指挥部的男同志还经常下鱼塘去摸鱼。”

不过,李琼眼里的这种“原生态”很快随着黄家湖校区围墙的开建,慢慢消失了。

指挥部租住在当地一间民房,位于校门与白沙洲大道之间的绿化带上,指挥部的同志吃住都在这间三层楼的民房。“用的水来自村民家的一口水井,水已经被污染,吃饭喝水都有很大味道,村民自己都不吃。”

“有次特别惊险,大家都在指挥部吃饭,突然一辆运石头的大卡车冲着指挥部开了过来,快撞上指挥部的时候才停下来,原来,司机为了躲让别的车,盘子打急了,要是撞上指挥部,估计一屋子人都要受伤。”

在指挥部工作的几年里,这样的意外对于李琼来说真不少。有一次,当地十几个村民拿着棍子,把指挥部团团围住,指挥部两名工作人员被打得头破血流,村民还把受伤的工作人员关在屋子里,“满脸都是血。”

“感觉在指挥部工作都有生命危险,不过,一旦忙碌起来,这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很快就消失了。”李琼所在的技术组主要是联系设计院,不仅要跑工地,还经常跑校外的设计单位。有时因为一个设计方面的小问题,李琼和技术组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在学校、政府管理部门、建筑工地和设计单位之间反复跑手续。

李琼说,刚黄家湖时,没有水没有电,交通也不方便,但大家工作热情非常高、心非常齐。“当时技术组组长是孙辉,他带着大家替学校把好建筑的技术关,可能是当时年轻吧,工作再累,休息一晚上就好了。”

李琼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1月,当时很多建筑已经建设完工。她就跟着验收单位不停在各个建筑里转。那个冬天特别冷,还经常下雨。一下雨,整个工地就是个烂泥塘,穿着雨靴在工地上走,深一脚浅一脚。

在指挥部期间,李琼说自己是超负荷运转,每天不停地在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之间协调。“当时大家的口头禅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不过,每个人都非常拼命,就是为了把工程建好。”

现在,李琼去黄家湖校区很少,但每次去,感觉都很亲切,这里的每一栋建筑的设计、验收她都亲身经历过,“每一栋房子就想自己的一个孩子,看着她们从图纸变成实物,到耸立在校园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吴义国: 每一项工作精确到每一个小时

2003年10月开始建设围墙,2004年4月开始场地平整,2004年7月开工校内市政工程,2004年9月,5万多平米的主教学楼开工,2005年1月最晚动工的学生宿舍和校医院开工,2005年9月首批学生入驻。

这是黄家湖校区建设大的推进表,在指挥部的很多同志眼里,有个小的推进表更让大家记忆深刻。“新生报到前的一周,所有的收尾工作进入倒计时,具体精确到每一个小时要完成哪些工作。”吴义国介绍说。

2004年4月,吴义国抽调到建设指挥部文档后勤保卫组,负责文字工作。“刚来黄家湖时,放眼望去是一片荒凉的丘陵地带,废弃的鱼塘稻田杂草丛生,由于下过雨,随处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根本无法走进去。”

当年,近5000名新生是9月10日报到,文法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理学院等学院近5000名高年级学生是9月7日搬往黄家湖。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以此为时间结点,落实到位,不容有半点闪失。

“当时,一期建筑都已经完工,剩下的都是扫尾工作,不过,与20多万方的建筑工程相比,剩下很多工作虽然事不大,但如果没有完成,就会影响学生入驻,就是大事了。”学生寝室床铺的安装就是这样的。

10000多名学生入驻黄家湖校区,至少需要五六千张床铺,而南区学生宿舍竣工日期是9月1日。这些床铺从搬运到安装,既费时又费力,还必须全部靠人工,必须在一周之内全部完成,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外面的公司把床铺送来了,可到宿舍的路还没有修好,公司负责人都急哭了――几千张床要搬到每一个宿舍,搬到宿舍后还要一张一张组装,这都需要大量时间,而学校的要求是新生报到前要全部安装到位。

学校紧急施工,半夜,路通了,公司连夜安排工人把每一张床送到宿舍。可床铺的组装工作量更大,指挥部当时甚至有人建议,让学校的教职工去帮忙组装。最后,还是公司从外面请人,几天几夜加班装好。

从校门口到学校广场之间有条沥青混凝土路,这是当时进出学校的要道,路面接近1000平米。9月7日晚10点封路,8日凌晨4点完工。从封路到通车仅仅只有六个小时,一夜之间的神奇变化让师生惊呆了。

十三栋学生宿舍的供水供电、室内床具安装,五千米的电缆施工、电信施工,也都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

“每天都像打仗一样,每个人都像敢死队员。”吴义国介绍说,“那段时间,各种汇报总结材料比较多,除了负责文字工作外,哪里有事我就出现在哪里。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道累,工作不分你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