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适逢黄家湖校区十岁生日,校报编辑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生日贺词,得到了热烈响应。退休老领导,校友,教学一线的教师、实验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来自各个层面、各个学院、各个年级的武科大人,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那些教得好、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的幸福时光,向黄家湖致礼。
杨 杰(退休老领导、原校党委副书记)
一次偶然机会上网搜索“js33333线路登录黄家湖校区”,我在BBS论坛上看到:“真的感受到了大学的大与美”、“校区里面的风景真的很美啊,感觉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的社会评论,实感欣慰,不由感到2007年一年多与基建、后勤部门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得到回报。2007年初,黄家湖校区基建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为了迎接2008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来校评估,学校要求基建后勤部门全面启动校园绿化美化工程,一年时间要初具规模,重点在校内湖泊即“沁湖”四周岸边。此时的湖边荒芜黄土,眼看错过植树季节,只有打破常规,自己规划,分区招标,齐步施工。借饭后闲步,天天踏黄土,围湖转,与基建同志勾画出:樱园、桂园、梅园、松竹园、百花园、池杉林加上湖心岛、湖心桥八个施工区招标、组织施工,植树、植草几乎夏秋反季节。整地、堆土包,铺设湖边小路,基建、后勤同志一年的汗水,一年的辛劳,使校园由“黄”变“绿”,迎来“春樱、夏荷、秋桂、冬梅”的四季美景。
王 帅(城建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2015级博士研究生)
喜欢那片美丽的沁湖水,像望着时光的深邃眼睛。在学业工作忙碌之余,晚上七、八点钟,我时常抽空去主楼十楼天台,吹自由自在的风。喜欢那停泊在黄家湖天空上的云,像一片悠然的小舟,载着青春里七彩斑斓的梦想游曳。下午四、五点钟时,阳光铺满湖水,这里美得曼妙。也时常会在满目莲花的夜,踏着青石板路,听着七月夏日里的蛙叫虫鸣,数着萤火虫,伴着竹林里的鸟雀歌声,恋上黄家湖。
肖 弯(医学院生物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当天边红日未现时,湖中腾起薄薄轻雾,这时总有三四只小鸭子自在地到处欢腾、嬉戏,翅膀扑腾着水面,时不时爆发出几声清脆的哗哗声,和着远方悠悠的早读声。我喜欢并且怀恋这样美好的早晨,没课的时候,一步一步地,从宿舍晃到图书馆。路旁开的各种花儿一年四季地变换着,它们就像来到凡间的天使,让新的一天充满了快乐和活力。沁湖的早晨就是这么的可爱。有人说,冬日晨读的学子是这里最靓的风景;有人说,春日里一抹一抹淡绿最是充满生机;也有人喜欢秋日里淡淡的桂花香,或是夏日里怒放的朵朵莲花。可是,我爱这里每一个早晨。
吴春平(资环学院采矿工程2003级硕士生,现就职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大约2005年,我的硕士导师钟冬望教授安排我去理学院做实验,正赶上第一届新生军训。9月的黄家湖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没有,太阳仍然毒辣,可怜那届新生在到处是工地的硬水泥路上军训,男生女生个个晒得跟古天乐似的。一直等到我做完实验离开武科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场景是新校区留给我的最后印象。离开学校后,时常看看学校的新闻,看看学校的照片,慢慢地发现:黄家湖的树多了起来,草地、小景也逐渐入得画面。有一年回母校,开车沿黄家湖校区转了一圈,建筑新颖别致,树木郁郁葱葱,内湖外湖交相呼应,飞鸟小桥移步换景,已然不是旧时摸样。
石玉清(文法学院法学2003级本科生,现就职于山西电视台)
印象最深的是晚饭后,我们宿舍六姐妹手挽手、肩并肩在操场散步,一圈、两圈、三圈……我们边走边聊,聊那些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日子。走累了,说累了,就干脆躺在操场上。绿茵草地布满露水,凉凉的。微风送来一丝清爽,耳边是湖里的蛙叫声,远处传来有节奏的拍打篮球的声音。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黄家湖的夜……时至今日,我们都已为人妻为人母,大家天各一方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可当时一起漫步的场景,一起仰望星空时的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依然时不时地浮现,每每此时,都会悄然落泪。
孟 滢(文法学院社保2007级本科生,现就职于蜂鸟网)
最近在筹备婚礼的事情,我们两枚武科大毕业的学生最遗憾的事情是,暂时没能回母校拍一组婚纱照。工作后常常感悟,在大学时的圈子也决定了你的起点。我和先生都是武科大毕业,而后在北京打拼。每每一起回想起黄家湖沁湖边,总有一种温暖和共鸣涌上心头。我时常感激母校,不仅给了我见识、给了我目标、也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他。相遇相逢总是缘,而我们两人有着相似的起点,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对未来有着共同的目标,而这些都是在武科大7年浸染得到的。对此,我感恩且永久铭记。
李 莉(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009级本科生,现为武汉大学研究生)
每一位毕业生心里,都住着一段关于母校美食的回忆。食堂作为校园吃货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南园、北园各有特色。毕业后,在单位食堂吃工作餐,随便打两个菜都要10元钱,回想起2009年在北园食堂一楼,任意打两个菜的价格在1.5―5元之间,既吃得好又划算。印象最深的是,我喜欢吃南瓜和豆芽,这两样菜加起来只要1.5元;亦或是打上糖醋里脊和土豆烧肉也只要3.5元。北园二楼的种类就更加丰富,鱼香肉丝煲仔饭、香菇鸡蛋粉丝煲、小笼包等是我的最爱。住在北三宿舍的我,有时在南园操场上体育课或是去图书馆自习,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去感受南园食堂的风味,至今对南园三楼的小炒、玉米鸡蛋炒饭、三鲜空心粉念念不忘。
李婵娟(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
十年前,作为学校第一批“黄家湖大队”的一员,我从“山区”来到了“湖区”。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住在学生宿舍,和学生们一起起床,一起吃早餐,一起去教学楼,一起吹着沁湖的湖风,感受着黄家湖的“尘土飞扬”和“夏暖冬凉”,慢慢地我和学生们都习惯了用简单和宁静去度过黄家湖的幸福时光。匆匆十年,弹指一挥间,最早搬迁黄家湖的学生早已毕业多年,翻看当年的照片,青涩的容颜变成了记忆和怀念。
李玉飞(资环学院采矿工程2012级本科生)
春来时光,校园里新种下的樱花树,开坑新土,亭亭而立。闲时三月里,花香满溢之际,倚花轻嗅,香盈袖口,灿烂如雪,美不胜收。炎夏的沁湖,格外的辽阔,红了菡萏,绿了青荷。一场夜雨天水碧,漫步沁湖桥,斜倚栏杆,看湖面微澜。还有那一树一树的合欢,粉装素裹。晴时独自开合,雨时随风吹落,绯色婆娑,姿态缱绻。待到闲暇时,再去沁湖边上走走,浅斟低唱里,迎柳絮飞扬。
肖木兰(外国语学院翻译2015级本科生)
开学前就在网上看过黄家湖的照片,当时妈妈正好在我旁边:“哟,这风景不错呀!”我点点头,笑着说以后带她来旅游。而一转眼,我已经在这儿待了一个多月。看过这里的早晨,也见过这里的黄昏;看过这里的骄阳,也见过这里的秋雨;看过这里的行人行色匆匆,也见过这里的飞鸟悠然自在……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这里,在后知后觉中喜欢这里,而等到惊觉,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熟悉,似乎已然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你的十年,却是我的初遇。不曾见证你的改变,所以只想把握你的现在;不想沉溺于你的过去,所以只想一起创造你的将来。
孙 平(信息学院自动化2012级本科生)
谈起黄家湖,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圈圈的红色跑道、那段时间每晚五圈的约定。喜欢“五”这个数字,便定下了这个约定,每一次,保持着速度,保持着斗志,跑完一半,一半的一半,直到终点,这种坚持的感觉,以及汗珠慢慢从脸上滑落,痒痒的感觉,都让我很是欢喜。跑过一万,跑过五千,跑过四百,这红色跑道上,我所流的汗,是我大学里信心的来源。我始终认为,身体上的疲惫,往往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清醒。一种寄托,一种期待,一种成长,这就是那红色跑道给我的启示。
陶伟桐(艺术学院产品设计2014级本科生)
春有樱花夏有荷,秋有桂花冬有梅,才10岁的黄家湖俨然成了个“花园”。难怪有人说,在黄家湖,一抬头便可见得一束束“校花”,一开窗便可闻得一阵阵“香飘飘”。在杏坛广场前仰望黄家湖明媚的阳光透过手指,温暖扑在脸上,角落淡黄的菊花有一股引人遐思的美,来来往往的学子周身散发着激情。无论我走向何方,我的心永远都会依恋这里――我的母校。因为梦从这里开始,也正是因为在这里,我开始了人生又一个十年的拼搏。
杨永彬(汽车学院党委副书记)
说到黄家湖,师生多喜欢用黄、红(洪)青三种颜色来区别三个校区,我独用皇家湖来致敬。真的,皇,象征着高贵、灵气、端庄、典雅。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她,常常一个人绕着湖边,看牡丹绽放,观荷塘月色,赏八月桂花,闻腊梅暗香。十年前,我的学院还是一个规划一片蓝图,历经风雨,终于今年在沁湖旁,新的汽车学院大楼拔地而起,无数汽车人的新楼梦就此而圆,师生乐开了花。十年,我从青年走向壮年。变的是年纪和容貌,不变的是对黄家湖深深的情感。教室里、沁湖旁、操场中,我和学生一起度过了快乐的十年。我热爱这群生活在黄家湖畔可爱可敬的孩子们,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来期待未来的十年,湖美人愈美,院强校更强。
李易诚(材冶学院金属材料工程2011级本科生,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当时寝室是在北六舍六楼,阳台恰好面向图书馆,沁湖四季的景色尽收眼底,更别提能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的益处了。晚上八九点,对面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培养了“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谦逊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勤勉。熄灯以后,在阳台上仰望星空,繁星闪耀,更滋养了“手可摘星辰”的豪迈呢!两年以后,我离开了黄家湖,搬到了青山,慢慢感受到了两个校区的差异。就像她们的名字一样,黄家湖具有水的灵性,空灵明镜,活泼欢快,烂漫和想象也更多;而青山具有山的秉性,沉稳踏实,从容厚重,学习氛围更浓厚。大学里的一位老师曾对我说,“做人如水,做事像山”,竟暗合了两个校区不同的属性,默默践行之。漫漫人生路,如果心中能常住一片湖,常青一座山,也不枉大学四年了。
方红明(化工学院注册安全工程师)
校园美景随处可见,无论是沁园春晓、音韵泉声、烟柳画桥、流光溢彩、倾阳丹心、馨香溢远、秋水无尘、寒塘鹤影、荷塘夕照,还是那灯火阑珊,都叫人流连忘返。那里远离都市喧嚣,为广大师生潜心治学提供了宁静的空间。每年9月,数千名青年学子从祖国各地慕名而来,为理想而奋斗。每天清晨,从各处赶来的教职员工,行色匆匆,有的走向三尺讲台、有的去准备实验、有的去管理行政事务……我们依稀看到,不远的将来,黄家湖畔,也会大师云集,名人辈出。那时候南有浙大――西湖,北有北大――未名湖,中有武科大――黄家湖,三湖鼎立。
王思鹏(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茶余饭后,无数次和同事们沿着小家碧玉般的沁湖漫步,谈工作、谈生活,我们的青春年华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到这一片如诗如画的校园中。紧张的课间,每每站在主楼的走廊,凭栏远眺开阔平静的湖面,顿感神清气爽,上课的疲劳也消除了许多。曾经和几个意志消沉的学生在如茵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要这几个年轻人面对着雄伟的图书馆,望着拾阶而上求知的同学们,逐个剖析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大声说出心中的理想。我只是静静地倾听着他们的心声,最后没等我发言,学生们已经摩拳擦掌,纷纷表态要好好学习,最终他们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杨 习(国际交流合作处老师)
2005年,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入驻黄家湖校区的辅导员。搬家那天傍晚,我们还在路边借着余晖收拾整理,迎面走来了几位2004级的男同学。他们似乎完全没有疲累,一路说说笑笑,看到我,挥着手中的几个莲蓬,非常兴奋地打招呼:“杨老师,快看我们找到了什么?”很显然,他们不顾之前万般的叮嘱,下湖游泳捉鱼采莲蓬去了。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霎时想起自己的儿时,忽然有种不忍责备的感觉。是的,黄家湖波光粼粼、荷叶飘香、微风拂面,多么美丽的夏日风光!他们也不过是走出城市的水泥森林,好好享受了下久违的童真!那晚,我查寝时,大家还在讨论今天下午的“壮举”,中间不时有同学提醒下湖还是要多注意安全。我微微笑着,嘴里却满是莲子米的清甜。
王媛媛(理学院2014级辅导员)
黄家湖是什么颜色?2005年是黄色,是大三的我从青山校区搬来时略显荒凉的颜色; 2007年是粉色,是初入职带新生军训时,我站在台前教唱《团结就是力量》憋红了脸的颜色;2008年是灰色,是周周训练但四级通过率依旧不理想,同学们将QQ签名改为“早起的鸟儿被虫吃”时有点心灰的颜色;2009年是蓝色,是所带第一届学生毕业眼泪止不住往外流时不舍的颜色;2010年是红色,是入住黄家湖周转房幸福的颜色;2014年是绿色,是再次迎来的大一新生朝气蓬勃的颜色;2015年是橙色,是一批批毕业生回校时温馨的颜色。
卢蜜纯(城建学院给排水2013级本科生)
严苛的军训过后,懵懂的我跌跌撞撞地迎来了第一堂课,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带我们高数课的并不是一位秃头老教授,而是一位仪态端庄的中年女教师。迈着优雅的步伐,踏上讲台,拿起粉笔,没有任何前奏,她便带着同学们走进了高数课本的第一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工整的粉笔字,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这是她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尤其在微积分那一章节,她连着上了四节课,直到下课,身边还围着一群学生,她不耐其烦。然而,为学生解答完难题后,她却错过了校车,留在黑板上的那些公式,至今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脑海。
朱 航(机械学院机械工程2015级本科生)
军训暂休,午餐时间。校园卡转账机关闭,手上又没有多带钱的我准备在自助餐上赌一把,六元三角,只要不超过六元三角就行了。想着上限,我熟练地夹起菜来。5.9,我看着称重秤上的数字不禁兴奋起来。“六块七。”收银员说道,“你的饭卡钱不够。”我瞪大眼睛:啊啊啊,我竟然没有算米饭的钱,丢脸丢大了,怎么办怎么办……灰心地拿起餐碗,转身,刚走两步,听到两个声音――“那四毛钱就算了,你下次来再补上吧!”“我来帮他刷这四角钱。”回首,看着室友与收银员之间的对话,有种说不出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