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见习记者张宁 杨海珊 摄影朱莉)聆听道德故事,接受道德洗礼。12月23日晚,由党委宣传部主办,文法学院承办的第七期道德讲堂在文法学院模拟法庭开讲。本次道德讲堂分思省心、学模范、唱歌曲、谈感悟、送爱心等环节,让观众聆听一个支教团践行善与爱的感人故事,细品人性之善、共沐道德之风。
讲堂伊始,一段感人的留守儿童视频催人泪下,视频播放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和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性格变得孤僻、抑郁,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影响。主持人、201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学院团委副书记常亚军通过短片介绍了“爱之星”支教团以及他们三年来的点滴奉献。他们坚定地走在关爱留守儿童的道路上,他们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奉献着爱心,践行着人生的信念,他们在困难与拼搏的道路上前行。
支教团于2013年5月成立。他们选取劳动力输出大县秭归县为实践地点,开展素质教育,让当地留守儿童接受专业的舞蹈、音乐、美术、体育、手工和礼仪等全教育,提升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三年来,活动得到各地政府、师生、百姓的好评。有80多名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甚至不同学校的同学加入“爱之星”。团队在5个乡镇开展活动,500多名留守儿童受益。
支教团的事迹都被当地电视台跟踪报道,三年来,20多家网络媒体报道新闻156篇,各大微博转发评论518次。团队先后获“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榜样力量 十大魅力学子(团队)”。今年,他们发起为留守女童抗击病魔的公益捐款活动得到社会媒体支持。
文法学院201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爱之星”队长邹程程以《把爱心传递 青春不留遗憾》为题,讲述了“爱之星”支教团队的感人小故事。有在操场路灯下练舞到凌晨2点的舞蹈老师;有彻夜与打架调皮留守儿童畅聊的贴心小老师;更有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继续奉献青春支教教师……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鼓舞了现场所有人。大学生是社会栋梁,是富有青春与活力的群体,在有限的青春时光里,通过奉献和爱心,发挥自己的热情,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盼,也是每名大学生应尽的爱与责任。“也许就是你不经意的一句鼓励,一个善意的动作,一个爱的眼神就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一抹温暖与希望,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孩子也会秉承当年的奉献和爱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爱是看不见的语言,爱是摸不到的感觉,爱是我们小小的心愿,希望你平安快乐永远。”支教团八位成员上台合唱支教歌曲,简单的歌词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爱的真切写照。
在谈感悟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402班胡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302班学生江希彤和门晓衡发表了自己对“爱之星”的感想。门晓衡说,道德讲堂给大家呈现了一个优秀的事迹,让观众近距离了解“爱之星”,并通过“爱之星”近距离了解留守儿童,让观众知道,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也让观众充满帮助他们的动力。她说:“我们要学习‘爱之星’的精神,无论身在何处,不论做什么,都要有一颗赤诚的奉献之心,去实践我们的理想和梦想。”三位同学的发言诠释了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核心价值主题,表达了仁爱奉献,提升道德境界的心愿。
在“送爱心”环节,工作人员在每个座位上都放有一个爱心卡片,现场观众拿起卡片写下对偏远山区孩子的寄语,通过文字给他们力量。“爱之星”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爱心带到每个孩子手中。常亚军寄语观众:“真诚地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每个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在平凡的工作中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第七期道德讲堂在文法学院模拟法庭开讲
201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院团委副书记常亚军主持本期道德讲堂
“爱之星”支教团八位成员上台合唱他们的支教歌曲
现场观众纷纷拿起卡片写下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寄语
“爱之星”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爱心带到每个孩子手中
参加道德讲堂的师生在认真聆听道德故事
道德讲堂之道德宣讲:把爱心传递 青春不留遗憾

文法学院201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爱之星”队长邹程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文法与经济学院2014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邹程程,曾担任2015年“爱之星”支教团的队长。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爱之星”的点点滴滴。
在偏远山区,很多留守儿童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由于远离父母、学校教学环境和师资的限制,他们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变也的单调,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发展。“爱之星”支教团秉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感恩意识。通过安全管护、亲情关爱、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湖北省西部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宗旨,于每年9月份开始筹备,第二年暑假深入山区开展活动,时至今日,她已经三岁了。支教活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开设舞蹈和音乐专业课,安全百科知识、文明礼仪、美术、手工、朗诵、体育、手语、武术、京剧艺术欣赏等公共课,并结合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开设作业辅导。我们在对队员统一培训并保留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学,寓教于乐,既注重对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也注重他们眼界的开阔和个性的发展,还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辅导。
我们支教活动所在的地――秭归县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超过9万人,留守儿童规模大。全县留守儿童总数达10835人,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4935人,比例高达46%。2011年11月,秭归被纳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爱之星”选择了秭归,秉持寓教于乐,通过对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亲情关爱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用青春的力量为他们敲响快乐的节拍。
三年,无私奉献的大学生、单纯可爱的孩子、关心留守儿童的每一位爱心人士共同书写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在“爱之星”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例,其中的点点滴滴今天晚上也说不完,下面我就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吧。
2013年,刘帅老师与两名研究生刘春环、陈道发共同发起,另有十二位意气风发、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共同组成了第一届“爱之星”支教团。尽管他们一开始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面对未知的前方,队长刘春环还是有些担心。她的肩上不仅承担着“爱之星”支教团的期望,还有125名留守儿童的期望。那年,他们去了樟村坪镇中心学校并在那里开展了为期20多天的支教活动。当地孩子们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严重超出了团队之前的预期,山区的住宿环境和生活环境又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想,十四名“老师”既要自己洗衣做饭、还要负责125名小朋友的教学任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团队只好重新分工,临时安排课程。在这突如其来的压力面前,刘春环作为队长主动申请教授最难的舞蹈课程,白天接送孩子、团队的吃住、课程的协调等常规事务让她忙的脱不开身,没有舞蹈基础的她只能利用晚上其他“老师”都休息后的时间练舞。因此,从那以后的每天晚上你都能看到一个身影,在操场的路灯下一遍又一遍的做舞蹈练习,不知疲倦,直到凌晨2点,但第二天她却又是第一个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到来的“老师”。日夜的忙碌,让一个爱美的女生皮肤黝黑,面容憔悴。她无只字怨言,还乐在其中。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队长,用她全部的热情和付出感染着整个团队,带领着大家圆满完成了任务,探索了“爱之星”的素质教育模式,为后来的“爱之星”人树立了榜样。
所有的“爱之星”人倾尽所有,只为给孩子们一个难忘而快乐的暑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你对他们的一句鼓励、一个拥抱,都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2014年,在梅家河乡,支教团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个子不高,长相清秀,但是特别活泼好动,每天总是惹麻烦,不是打架就是逃课。有一次,他又打架了,耳朵被同学指甲划破,手掌上也擦掉了一大块皮,这让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场面的支教“老师”惊慌失措。支教“老师”很生气,担心他惹出更大的麻烦,在帮他处理好伤口后,一气之下让他面壁思过。小孩很倔强地站到了墙角。这时,当地学校的一位老师看见了,把支教“老师”拉到一边,低语到:“这孩子是个孤儿,只跟爷爷相依为命,很调皮,平时他的状况也是最多的,没有一个老师管的了他。”支教“老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也后悔刚才是不是对他太凶了。于是支教“老师”把小孩拉到操场的树荫下,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淘气包”,慢慢的蹲下来,主动向小孩道歉,并和他聊了很多大山以外的世界。在得知此事后,支教团还特意为他单独安排了一个节目,督促他排练,每次吃饭的时候,“老师”们也总是主动的围坐在他周围,和他聊大学里有趣的事情。从那以后,支教“老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只要看到老师,他总是羞涩的转过头,然后再给你一个灿烂的笑脸,那笑脸很暖。在支教“老师”们完成任务离开的时候,他追着我们的车跑了好几十米,从他的眼泪中我们看到了不舍,也看到了他的真诚和改变。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支教“老师”们与孩子们悉心交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输送成长的正能量,让孩子们能够阳光的成长。
当然,在“爱之星”之外,其他人的奉献和爱心也在默默激励着我们的成长。
2015年,“爱之星”再次来到梅家河乡,一切都和往年一样。中学一位新来的年轻女老师是唯一的不同。支教团的“老师”听说有“美女”老师,都凑了过去,一打听才知道她是今年刚刚从三峡大学毕业,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乡里任教的。梅家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中学留不住年轻的老师,现在中学老师平均年龄45岁,但是这个跟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却在这里任劳任怨。队员们曾问过她是什么原因让她做了这样的选择?她笑着说:“梅家河是我的家乡,尽管这里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大山的孩子太可怜了,我还年轻,我想为这里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笑的很纯粹,很阳光,就像一缕清风,为支教“老师”抹去夏日的炎热。这位老师的事迹,感染着“爱之星”支教团每一个人,更加坚定了队员们的使命感。
目前,支教团累计帮扶留守儿童600余人次,指导当地留守儿童举办大型文艺汇报演出7场,形成优秀绘画作品800余幅,手工作品千余件,志愿活动总时长超过1050小时。支教团深入困难学生家庭,帮扶留守孤儿和患病儿童,2015年9月,帮助梅家河乡一位糖尿病病危女童发起公益募捐,得到了学校团委和《长江日报》的大力支持。从2013年到2014年,再到2015年,“爱之星”走过了三年时光。团队成员从14人增加到35人,招收学生从100人增加到200人,支教团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优化,管理经营在不断规范。队员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更好的了解了社会,完成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综合调研报告3篇,学术论文、支教心得、累计50万余字。当地电视台、湖北日报、人民网、中国网、荆楚网、中国公益在线、搜狐网、新浪网、三峡宜昌网、湖北秭归、腾讯大楚网等20多家网络媒体发布或转载活动新闻156篇;青春湖北、青春宜昌、青春秭归、湖北省志愿者协会、楚天都市报等转发并评论活动相关微博518条。这些宣传,提高了团队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坚信社会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三年来,每年都得到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赞助,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和体育用品。
“爱之星”关爱留守儿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期待你加入!
道德讲堂之道德感悟:奉献青春更美丽

文法与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3级学生 门晓衡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贸1302班的门晓衡,听了学姐的介绍,看了“爱之星”的视频,我的确被感动和震撼到了。每位大学生都想在大学期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以此来帮助自己成长,支教也许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的一种形式。
在“爱之星”的支教团队中我看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我想,如果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一年后的我可能会是另一个模样。我会像团队成员那样认真备课,被他们的专注所影响;我会像团队成员那样关心每一位小朋友,被他们的责任心所影响;我会像团队成员那样克服种种困难,被他们的毅力所影响。如果我加入了他们,我会更加喜欢那个被“爱之星”洗礼过的自己,那个专注、有责任心、有毅力的自己。
我们现在处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我们都想趁青春年华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也想在自己年华老去时回首过去仍能笑对曾经的精彩。这精彩在于拼搏、在于奉献。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片赤诚之心将奉献和爱心传递出去,勿以善小而不为,跬步以至千里,小流以成江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奉献之源,帮一把,扶一下,只要你有一颗爱心,你有一颗奉献之心,只要你愿意付出行动,青春就是精彩的。这样的我们一定会不负自己的青春,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今天的道德讲堂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了他们,并能通过他们近距离的了解那些留守儿童,让我们知道,如今幸福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也让我们充满帮助他们的动力。我们要学习“爱之星”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身在何处,不论你做了什么,都要有一颗奉献之心,以此去实践我们的理想和梦想。

文法与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4级学生 胡琦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国贸1402班的胡琪。今天来到道德讲堂,听完邹程程学姐的发言,我获益匪浅。很久之前就从学校新闻网上看到“爱之星”支教团的的优秀事迹,同为文法人,我感到很骄傲。“爱之星”是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与行动的一致其实很简单。
大学生群体是现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肩负的是国家的未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支教、社会实践、奉献、爱心、留守儿童,这些关键词与我们密切相关,因为我认为,每一位大学生都要有意识去践行自己的信念。我们不是演讲者,我们是行动者,我们不是理想主义者,我们应该是实干家。人生的梦想在于实践,只有真切的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也许我们没有支教,但是我们有志愿者活动,有班级团日活动,有小组实践活动,无论是什么形式,无论是什么主题,我们都乐在其中,我们都认真对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只要有收获,都是成功的。
我们要去除身上的浮躁之风,将实践精神贯彻到底。现在的我们常有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而杜绝此类情况发生的解决措施就是实践。我很赞赏“爱之星”的实践精神,从开始到现在,从没有经验,到不断成熟。因为他们有想法并且因为他们敢于尝试,所以他们收获了今天的精彩。我也将铭记这个充满爱心与奉献的团队和他们的精神,告诉自己,不要想了,快去做吧,你一定可以的!
道德讲堂就是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自己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接受灵魂的洗礼。有道德,乐奉献,人生才会精彩,社会才会温暖。

文法与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3级学生 江希彤
大家好,我是国贸1302班的江希彤,在看完“爱之星”支教团的视频后,我深受感触,或许每个人爱心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一群人的爱心集中到一起就能发挥强大的作用,30位大学生的爱心为200多名留守儿童的童年带去了阳光和快乐。
当代媒体、网络上总有各种批评“90后”大学生的声音,说我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集体意识、在象牙塔中优越感油然而生等等…社会学校培养的人才,必定是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中的,在“爱之星”这些“90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90后”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支教之前,支教团队员也许和秭归县的小朋友们并无关联,可当他们踏上了支教这条路,就会无怨无悔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们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也经历过童年,那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支持与陪伴。但支教所在地的梅家河乡和屈原镇上,大多数的孩子们父母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年迈,支教团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能给他们带去不一样的阳光。在视频里,我看出了孩子们对支教团老师们的依赖,还有被关心着的幸福。
地理位置偏远,设施陈旧,师资不足,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孩子无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一些如美术,舞蹈,音乐的艺术知识,而我们的“爱之星”支教团,正扮演了给他们开启眼界和心灵窗户的角色。我们大学生经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眼界宽,并且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我们能够更生动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成功了多少,而在于你被需要了多少。趁我们还年轻,我想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我们的光和热,为公益事业多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