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科创之路4】关注后扶贫时代农民心声 文法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发布者:陈孖川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关注后扶贫时代农民心声 文法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通讯员 刘鑫

 

  3月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由js官网文法与经济学院刘文波、丁宇老师指导,曹素、陈爱萍、熊哲、彭宇、詹敬彬、袁俪文、张筠悦、朱慧敏组成的团队的作品《后扶贫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宜昌、十堰、恩施三地的调查》荣获全国三等奖。

  “我们想要帮助解决搬迁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让他们融入新环境,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团队的学生负责人曹素说。

  为了得到一手的数据,了解后扶贫时代搬迁农民的心声,刘文波带领团队前往宜昌、恩施、十堰三个地级市实地调研。

  走访过程中,难题也随之而产生。调查团队在前往九畹溪镇周坪村时,易地扶贫搬迁点所在地十分偏远,交通闭塞,开车经过陡坡时甚至有跌落悬崖的风险。

  “最大的难题出现在沟通方面,”曹素介绍,村民们大多说着本地方言,有时也会遇到或聋或哑的村民。“村民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询问他们关于社会适应程度的内容就要花上不少时间。”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不断修改问卷,将学术性的问题以最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来,首先确保村民们能听懂。“后来我们联系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沟通协调,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村民我们也会将调查问卷一字一句地念给他们听,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填涂好答案,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搬迁地的农民。” 

  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相关资料,交流收获,“疫情下搬迁地农民存在的困难,能否通过调查的结论帮助他们?”是团队时常讨论的问题。大家时常加班加点整理数据,房间的灯一点就到凌晨。

  从2019年6月到2020年11月,团队成员基本每个寒暑假都会前往实地调研。历经17个月,他们在三个地级市的的九个搬迁点,总共调查了851人,总结出只有在当地政府、村两委班子和搬迁点的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解决搬迁点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的结论。

  前期调研,后期整理。作为一支新组建的团队,仅仅在将“实证分析”或“现状”哪个放在开头,队员们就产生了分歧。在参考了多篇文献,咨询了老师意见,多次召开队内会议,交流想法后,团队成员形成共识,决定还是将“现状”放在前面。

  参加“挑战杯”省级初赛的前一天晚上,调查团队在检查参赛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在上万字的参赛文本中“搬迁”与“易迁”的词语使用上出现了错误。

  “没有人抱怨,我们抓紧时间校正与修改本子。”张筠悦说,“虽然要在几十页的文本中找出和修改这些词语有些困难,但大家一起检查、修改、讨论,共同完成了属于一个团队的任务。”

  怀揣着对村民们的关心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想,团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从校赛到省赛再来到国赛,先后拿下校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除了大家的努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曹素说,“调查团队成员大多都是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对于如何准备、如何实地调研、如何撰写文本,如何参加答辩的活动都缺乏经验。”

  刘文波亲自带领调查团队赶赴三地调研,确立研究报告框架。在同学们写好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初稿后,刘文波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有时也会亲自“操刀”。答辩前,刘文波激励团队保持自信,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风采。“对于项目的介绍应该更清晰,答辩时的声音应该更有力,要拿出武科大人的面貌给大家看。”

  “参加‘挑战杯’竞赛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在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亲赴实践,在实践中养成实证思维与关注民生的品质,这对同学们是很好的锻炼,也为同学们日后生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文波说。

 


关闭